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2 / 2)
3上郡昭王三年置。15辽东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以上诸郡略当今河北、热河、辽宁境。27楚郡亦始皇灭楚置。治陈,亦曰陈郡。汉志失载。
4云中始皇十三年因赵置。16河东昭王二十一年置。28九江始皇二十四年置。
5汉中惠王后十二年置。以上三郡当在今陕西境。17太原庄襄王四年置。29泗水始皇二十三年置。
6蜀郡惠王二十七年置。18上党昭王四十八年置。3砀郡始皇二十二年置。
7巴郡亦惠王时置。以上二郡当在今四川境。19雁门始皇十三年因燕置。31薛郡始皇二十三、四年置。
8邯郸始皇十九年取赵置。2代郡始皇二十五年因赵置。以上诸郡略当今山西境。32会稽始皇二十五年置。以上诸郡,略当今江苏、安徽、浙江境。
9巨鹿始皇二十五年灭赵置。21三川庄襄王元年置。33齐郡始皇二十六年灭齐置。
1广阳始皇二十一年灭燕置。汉志失载。22颍川始皇十七年置。34琅琊始皇二十六年灭齐置。
11渔阳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23南阳昭王三十五年置。以上诸郡略当今河南境。35东郡始皇五年置。以上诸郡,略当今山东境。
12右北平始皇二十年因燕置。24南郡昭王二十九年攻楚置。此略当今湖北境。36闽中与会稽同年置。当今福建境。汉志失载。
又增九原、始皇三十三年开河南地置。略当今绥远境。南海、桂林、象郡、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境地置。略当今两广乃至安南境。东海、始皇三十四年置。今江苏、山东境。共四十一郡。边郡十八,近边二郡,黔中、长沙。内郡二十一,境土略与今相当。惟北盛于南,与后世异。
收军器,堕城郭,决川防,夷险阻,以解消封建时代之武装。
当时国境,皆筑长城为防。魏两长城:一曰“固阳长城”,在今陕西境,由今华县达榆林,南北千余里;一曰“荥阳长城”,在今河南境,由阳武达密县,南北数百里。齐亦有长城,在今山东境,由平阴达诸城、琅邪,尽海滨,东西千余里。燕亦有两长城:一曰“外长城”,由今河北怀来达辽宁之辽阳,东西二千里;一曰“长城”,在今河北易县西南,延袤数百里。赵则有“捍关”,在今陕西肤施西北,北捍胡,西捍秦,长千五百里。楚自春秋已有“方城”,入战国,益增筑,在今河南境,以方城县为中枢,南经南阳达泚阳,北达叶县鲁山,亦有遗迹,屈曲数百里。割地裂疆,远者五、六百年,近亦一、二百年。又有堤防齐与赵、魏以河为境,各自筑堤。御水,而以邻国为壑。亦有壅水不下,以害邻国。中国之支杂破碎,固若自古已然。秦廷努力铲削决通,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良有大功也。收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此盖均为一种弭兵理想之实施。后人专以专制说之,殊非事实。
又建设首都,移东方豪家十二万户于咸阳,兴建筑。宫殿与陵寝。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则咸阳之新建筑,实汇合当时营造艺术之大成也。其经营陵寝,亦承儒家理论,而藉以充实中央。因有陵寝移民。汉承其制。于物质上,即文物上。造成全国共仰之新首都,于统一精神亦殊重要。
巡行郡邑,筑驰道。
始皇凡五巡狩。二十七年首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今甘肃固阳。二十八年始东行,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泰山,南登琅邪,远过彭城,西南渡淮至南郡,浮江(即汉水由武关入。(后人误谓始皇至湖南。二十九年再东巡,经阳武登之罘(fu,遂登琅邪,道上党入。三十二年四次出巡,东北至暍石(今河北昌黎县,从上郡入(今陕西延绥一带。三十七年第五次,至云梦(今湖北境,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塘,上会稽,还过吴,并海北上,至琅邪、之罘渡河至沙丘(今河北平乡县,遂道卒。车辙马迹遍中国,贾山谓:“秦为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其制度之壮丽可想。
统整各地制度文化风俗。
此观秦各地刻石文辞可知。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又始皇二十六年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问轨,书同文字”,此亦统一工作上极重要之事务。
开拓边境,防御外寇。筑长城及戍五岭。此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大体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此项理想,渊源于战国之学术。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至于秦以一皇帝异乎以前所谓“王天下”。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异乎以前之贵族世臣、封建列侯。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公、卿、守、令百僚若世袭,则仍是往者封建覆辙。若王位不世袭,则易启纷争,非长治久安之局。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为君者无此力量,为臣者无此心理。秦廷有集议之制,如始皇时议帝号、议封建、议刻石颂功德、议封禅。二世时议尊始皇庙。为两汉所承。西汉,如议立君:昭帝崩,群臣议立广陵王,霍光承太后诏立昌邑王,又议废之。如议储嗣:成帝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等入禁中,议立嗣。议封建功赏:如甘延寿、陈汤元帝时,矫诏诛郅支单于,朝廷屡议其功赏。民政法制:如昭帝时议盐铁。狱讼:同姓者如淮南王狱;异性者如魏其、武安侯相争。边事:如马邑之谋。皆付廷臣群议。东汉,如议立君:质帝崩,大集议立桓帝,梁冀主之,而李固、杜乔强守立清河王蒜不屈。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袁绍横刀而出。议迁都,如董卓议迁长安。议食货:肃宗议复盐铁。其他如议宗庙郊祀典礼,议选举刑法等,不胜举。朝廷每逢大事,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就此种政制风格言之,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秦代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秦人以耕战立国,全国民众皆充兵役,名曰“黔首”。魏有“苍头”为平民军队之一种,“黔首”殆于“苍头”义近。惟在战国兵争时代,以军功代贵族,秦民力战于外,归犹得觊功赏。及天下统一,秦之政治亦渐上文治轨辙,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众,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役七十万;此等皆为苦役,与以前军功得封爵不同。古代封建小国,四境农民行程相距最远不出三、四日,每冬农隙,为贵族封君服力役三日,往返不过旬日,其事易胜。秦得天下,尚沿旧制,如以会稽戍渔阳,民间遂为一大苦事。又有“七科谪”与“闾左戍”,“七科谪”者,一吏有过,二赘婿,三贾人,四尝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发闾左。闾左既空,常及闾右,其滥可知。秦自以农战立国,役不足乃谪贾人,此与东方社会经济情态亦不合。陈胜、吴广即由比起。
秦室本是上古遗留下来的最后一个贵族政府,依然在其不脱贵族阶级的气味下失败,役使民力逾量,即是氏族的贵族气味。依然失败在平民阶级的手里。
秦之统一与其失败,只是贵族封建转移到平民统一中间之一个过渡。
四、平民政府之产生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高祖父称太公,无名。母曰刘媪,并亡其性。高袓行三,故曰刘季,既有天下,因名邦。一时群臣,如萧何为沛主吏掾,曹参为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陈平、王陵、陆买、郦商等皆白徒,周勃织薄曲、吹箫给丧事,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娄敬挽车,惟张良为韩相贵胄。汉初王后亦多出微贱。项羽、田横之徒皆责族,而皆不能成事,此可以觇世变。
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当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王绾等议复封建,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等又议复封建。至二世皇帝元年,东方革命军起,各为六国立后。汉高平项王,封韩信、彭越、黥布诸人为王;迨异姓诸王逐渐铲灭,
又封宗室同姓诸王。直到景帝削平吴、楚七国之乱,平民政府之统一事业始告完成。当时平民政府的第二个反动思想则为“无为而治”。
汉初政府纯悴代表一种农民素扑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面得势。
“无为”之实则为“因循”。因此汉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旧。即如萧何定律,而夷三族、訞言令、挟书律等皆存在。至孝惠、高后、文帝时逐渐废除,惟精神上汉则恭俭,秦则骄奢,此其异。战国晚年申韩一派的法家思想,遂继黄老而为汉冶之指导。太史公谓申韩本于黄老,亦自就汉代情形言之。
此种趋势,在文、景时逐渐开展。一面汉廷削平吴、楚七国之乱,一面又渐渐有所谓“酷吏”出现,用朝廷法令来裁抑社会上的“游侠”与“商人”。功臣、列侯、宰相、大臣,亦不断受朝廷法令制裁。中央统一政府之权力与尊严,逐渐巩固,而后酝孕出汉武一朝之变法。
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