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谈心(1 / 2)
邢承恩和众人推心置腹谈了一下大家的处境和未来的发展,大家也都对此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的民主生活会应该常开,可以统一一下思想。
“公子,老朽有一事还要请教,望公子解惑。”
“族叔,有事儿就说,我还年幼,有考虑不稳妥的地方还需要你们多提点呢,咱们商量着来。”
看着邢国举不安的神色,邢承恩赶紧安族叔的心,人家肯和自己说真话这是真的信任自己了。
“老朽看公子土地使用的法子像唐时的均田制,可是天下土地终究是有限的,人口多了不够分最后晚唐的悲剧不可不防啊!”
唐朝的繁荣,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均田制,最早是北魏冯太后推行,主要措施就是国家将土地按照相对平均的数额分发给农民。
土地分配后,土地依然属于国家,农民无法买卖,只能够耕种,和后世的土地制度有点像。
均田制的推行可以抑制土地兼并,保障下层百姓的利益。
唐朝建立后,均田制在全国推行。
在这种土地制度的作用,唐朝的经济持续发展了1多年。
和均田制配合的就是府兵制。
府兵制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创立的,主要特点就是兵农合一。
府兵制的推行,可以增加军队的数量,同时减少军费开支,适合一个朝代建立早期推行。
均田制和府兵制成为了唐朝统治的两大支柱。
在唐朝初期,河东、关中、陇西的军府数量达到了443个,占据全国四分之三。
如此,唐朝大部分军队都驻扎于关中和附近,唐朝的统治可谓安如磐石。
唐朝前期,府兵制的战斗力也相当强悍,他们的脚步遍布整个大漠、西域,消灭了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丽等一个个强大的政权。
可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的人口达到8万,官员枉法兼并土地更加严重,国家掌握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是人口却不断增加,均田制分配的土地份额已经严重不足。
不过国家还要征收足额的租庸调,百姓的负担加重了。
土地份额不足,府兵的积极性就严重下滑,所以从唐高宗后期开始,唐朝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甚至还有一些府兵逃了。
唐玄宗上台后,为了维护旧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
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
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
但是,这些措施都失败了。
因此,开元年间表面繁荣,但是内部却暗藏危机。
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
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已经没有战斗力。
749年,府兵制直接被废除。
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也就是向全国招募正规军。
早在武则天时代,募兵制就开始推行。
募兵的目的比较明确,那就是对付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武则天时代以来,吐蕃、后突厥强盛。
契丹常常叛乱,唐朝不得不将大量的军队驻扎于北方边疆。
如此,就改变了唐朝的军队布局,形成了“外重内轻”“守外轻内”的局面。
唐朝的主要对手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处于流动作战中,常规的战争方法难以应付。
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的主要方法,那就是在长城一线屯田、屯军。在北魏时期,开始在漠南设置六镇,此为军镇的开端。
唐朝也继承了军镇制度。唐朝为了适应边防需求,于684年开始在军镇设立节度使,由统领当地军队的都督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