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殖民制度(1 / 2)
海盗营寨搜索了不少战利品,还有一些被虏来的女子,这些人和俘虏一起被带回澎湖教育。
女子会安排工作或者人家,海盗直接去矿场下矿,其他物资折算成钱按比例给士兵发奖励,剩下的归入国库。
船队在澎湖休息一下再次启航,奔向下一个地址,剿匪工作不能停,只要剿灭一处,周边的疍民招募就容易许多,要不然人家不一定来。
琉求陆军在剿灭生番的时候,海军也没闲着,定点打击周边海匪,两个月基本扫完了已知的海匪窝点,疍民也招募了三万多人。
这些人都是海军苗子,老人打鱼也是好手,半大小子上学识字之余也会学习大飞的操作,这些人根本不需要适应海船颠簸,李六魁和王海终于开心起来。
原先海军人少,在军部不士气,现在情况才好一些。
陆军这边更是推进到中央山脉,周边的生番基本被肃清,暂时不忙的蒸汽拖拉机都被王进征用换上打夯压路设备修路去了,一条沿着山脉七扭八歪的石子路出现在阿里山和玉山。
隔一段距离就修建有休息营地,这样士兵们深入山林也能就地修整,要不来回跑上百里,没等剿灭敌人呢,自己先歇菜了。
邢承恩则是安排人探索了基隆淡水周边还有宜兰盆地,明年计划在这里开辟分基地,先期做起来,之后在慢慢发展。
琉求未来的矿业估计要设立在这边了,金矿和硫磺还不急,可是煤和铁邢承恩急需啊,前期需要农业作为人民立足的保证,现在邢承恩需要钢铁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那边也适合开垦耕地。
所以在年底学习了两年的毕业班学生进入政事院学习的时候,邢承恩专门给他们上补习课。
这些学生除了在政事院学习日常事务的处理之外,还提前享受了补课班待遇,邢承恩也算是开辟课外教辅第一人了。
当然邢承恩主要是为了自己殖民地政策提前开始布局,而这些学生就是完成任务的螺丝钉。
邢承恩未来殖民地政策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能纳入华夏被统治的,一个是不能纳入只能合作的,简单的说就是英美式殖民还是日俄式殖民。
首先明白一个问题,被殖民者为什么会有仇恨呢?肯定是被欺负,被按在地上摩擦,被打进自己的国家,抢夺珍宝,奸淫妇女,烧杀抢掠,无所不作。
看看比利时人在刚果做的,日本在中国做的,即使是时间也很难冲淡这种仇恨。
可这种烧杀抢掠,对于一个殖民国家来说是很难遏制的冲动,就像一个缺爱的屌丝,看到白花花的大腿,就能激动的夜不能寐,恨不能在大街上就冲上去生吞活剥,印度的很多强奸案例就是如此,而睡过白富美的富三代,才懂得从从容容把妹的套路。
为什么英国人侵略了很多国家但是不招恨。
因为英国人的侵略是资本主义的扩张,前面用刀和剑开路,后面用低价购买原材料,并倾销廉价工业品的方式攫取财富。
整个过程,英国人相对克制,见好就收,和气生财,非常鸡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俄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陷入经济危机后日薄西山的挣扎,是肤浅粗鲁的民族主义的践踏,必然遭致全体被侵略民族的反感和抵抗。
但我们恰恰要感谢的是日本这种敌人,促使了我们民族的觉醒,而被鸡贼英国人统治了2多年的印度,至今仍旧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他的民族主义觉醒之路,还十分漫长。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发展成了世界霸主,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这个时候对殖民地与其是烧杀抢掠,远不如和平地做生意自由贸易更挣钱。
当然英国人开始肯定不是这么想的,但是美国的独立战争一巴掌打醒了他们,逼着他们开始改变。
按照这个逻辑,英国人在大清帝国不听话的时候,以有限的武力迫使他屈服。
在太平军起义,大清国的秩序濒临崩溃的时候,英国人居然一边在打第二次鸦片战争,教训不听话的清政府,一边默认华尔、戈登的洋枪队在上海的郊外重创太平军,维持中国的秩序,一边是低价采购中国的棉花,烟草,茶叶,丝绸,一边向中国倾销他的棉纺织品,生意人嘛,和气生财,武力更多是对生意的保障。
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感受是,收入方面,参照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虽然收成稍微多了点,但是农产品价格在西方的挤压下不断下跌。
消费方面,外国的洋米洋面洋布洋货质优价廉,充斥了中国的市场,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解体,但老百姓也买到洋货了。
对这样一股力量,你看不见他摸不着他,洋人没有直接来烧杀抢掠,但他们掠夺的财富比抢劫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