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惨烈(1 / 2)
朝野内外的恭贺声不断?一边倒的赞誉让理宗皇帝听了,更是志得意满,每日的早朝都成了他最期盼的事情,听着下面的群臣变着花样歌功颂德,理宗皇帝飘飘然了。
仿佛自己真成了,群臣口中描述的那样,天选之子,无所不能的君王?一呼百应,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美妙?
更难得的是?平日里嚣张的御史台,也似得了失忆症一般?满嘴都是恭顺之言。
理宗皇帝越发增添了自信之心,而群臣嘴里的也满是谄媚之词,什么官家有德才会天佑大宋?靖康耻得雪终于能告慰列祖列宗于地下,轻狂姿态越发恣意?
甚至还有朝臣上书,趁着我军士气如虹应该就势收复失地,把蒙古人也赶出去,到时江山一统,南北归一,官家岂不德比太祖?等等离谱的惑君的之言?
理宗皇帝亦被捧得飘飘然乎,如太祖附身了一般?也兴起了宋太祖灭南唐之势?也觉得自己如今能力非凡,堪比太祖,也是蠢蠢欲动起了心思?一时间风云搅动,此是后话。
时间一晃就划到了(1236年也就是端平三年,这时候的黄蓁已经长成十五岁的大姑娘了?
江南的织具经过黄蓁几回的翻新改动,大幅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力,如今的黄蓁是声名日盛?
带有标志着邬泥泾标识的棉布,经过海上贸易已经远销万里之外的藩国?短短三年就实现了衣被天下的宏愿?
这日黄蓁坐在瓦舍的茶肆里,耳朵里听着说书先生吐沫横飞地在说着,宋国和蒙古国历年年来所有的战事交锋?分析接连失利的缘由?导致听客们骂声一片?
大致的意思就是,这几年来朝廷上是风云变幻?前线军情更是一波三折?联盟抗金的胜利,搬开了压在宋人心头的大山,觉得大宋的铁骑,已经是无敌与天下了?
理宗皇帝在一殿文臣武将的鼓吹下,更坚定自己是天命所选的中兴之主?于是一鼓作气厉兵秣马,点兵排将,敕封赵范为统帅,赵奎为前线总指挥。全子才为先锋,兵峰直指汴京。
彼时汴京城守将乃是崔立,崔立原是金国元帅级别的人物?金哀帝出逃时,受命坚守汴京城,后来趋于蒙古人的淫威,又投靠了蒙古人。
在成为蒙古长官后,仍然是劣迹斑斑?弄得汴京城内军民怨声沸腾,蒙古军将领李博渊趁着宋军攻打汴京城时,发动兵变刺杀了崔立后,然后举城向全子才投降。
全子才出师大捷,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汴京城。
那日正是端平元年的七月初五(1234年,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梁城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夙愿?然而让人难以接受的还在后面?
我大宋全体官兵看到的是?再也不复见如清明上河图那般繁华的都市?曾经超过人口百万的大都市汴京城?只剩下守军六百余名?居民仅剩一千多户。
据我军快马军报传回来的消息说?汴京城内入眼之处,皆是残垣断壁?森森死人白骨随处可见?人的尸首如同畜生般地随意堆放,方圆几百里汴京城的上空,弥漫着尸臭的味道?
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全之才将汴京城内的惨状,写在折子上,让人快马军报传回临安府,可让人无语的是?大宋君臣齐齐忽略了进驻汴京城的原因?
以及汴京城内尸骨如山的惨状?没想着如何安民和巩固城防?只选择性地认为出师大捷,认为蒙古人不堪一击?
那些朝臣们只顾着歌功颂德?对着理宗皇帝吹起了彩虹屁,难得的是理宗皇帝也选择了捡好听的录入?
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只顾着痛骂金国狗贼的惨无人道?丝毫没觉得能进入汴京城是捡漏?
整个朝廷都在为出师大捷而兴奋?即便有清醒者看出了不妙?可是微势的个别声音?早已淹没在狂欢的呼声中。
金戈铁马白骨累累,赢了,苦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输了?苦的还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全子才那数千字的折子上?细细描绘了汴京城的惨烈?可是却被奇葩的当权者,睁眼瞎似的选择了无视?
而史官也只是负责任的,在洁白的素娟上留下一笔,我军大捷,收复汴京,至于是如何收的?汴京城内的的百姓如何安置?荒唐地被人无视?
黄蓁抹去眼泪讥讽地笑了?一个放牛的郎,因为沾了太祖的血脉?就在权力的运作下,而成了天朝的继承人?
而精心培养的竑太子?因为入不得权臣的眼里,被临门一脚换了下来?到底是谁家的江山?
何其荒谬?江山万顷在某些奸佞人眼里?也不过是黑白棋盘上,最不起眼的卒子而已?挪了就挪了,自有合适的换上?黄蓁口鼻间仿佛能闻到这个王朝,早已腐朽了的味道?
耳边又传来说书先生声嘶力竭的声音,说被虚假胜利所蛊惑的宋军,抛下汴京城的守军和百姓的苦楚?
全子才领着胜利之师一路挺进,来到了素有小东京之说的城父城,此时诺大的城父,城池不见守军?只有十余处居民和满眼的残破?
不用和虎狼之师蒙古军对上?不用浪费费一兵一卒?就能顺利的收复实地?全之才自然是大喜过望?写完了请功折子,派人快马加鞭送回临安去请功。
自然是军情要紧?自然是顾不上修固城防和安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