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赵府有客(1 / 2)
宣德元年,农历的四月十三,还有七天便是谷雨。
春天将在谷雨过后结束,谷雨,古人取其意,乃为“雨生百谷”之意。谷雨开始,降水便增多,田中的秧苗及各式作物也在此时出插,亦是各种作物新种受土的最佳之时。
陕地上,先是关中地区,其所辖的各县衙门。最近也是忙翻了天。
自月初之时,便有省部里的公文下发,急递至各县的衙门里。
各县里,仅个一两天,便知要从府衙上下来了大人。视察察各地的初苗下种之时,并督查各级衙门里的官仓和储粮。
明朝建朝初始,草根皇帝——朱元璋,还是深知“广积粮”的重要性的。
老朱建都南京后,一旨御令,下令全国各府州县都要设仓储粮。其九字方针中的,“广积仓”“预备仓”这类的仓储基地也是那时候便有的。
一纸公文,无过百字,但,其中的信息量却不小。
这大人乃是一省里的三把手,此次又是为了督粮盘存而来,是以各县的衙门最近都跑前跑后的做着准备,等着迎接这位大人。
这准备,除了迎接大员的用意之外,多数的县衙则是用意更深、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说两个字,“心虚”。
为何心虚?究其原因,也恰巧就在一个“粮”字上。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便被成为宝地。说是关中宝地,除了地势,文化底蕴外,还有一层。秦川八府,乃是自古的粮仓。
言说陕地的作物报熟之时,平原和山脉,皆是黄云连天,其譬喻的确是作物如云彩般相连相接,成片如海。
可自前年,去年、陕地上旱灾过后紧接着便是蝗灾。如遮天蔽日的蝗群们,由远及近、铺天盖地的架势横扫多省。
别说庄稼了。蝗祸来时,庄稼地里的土都能被掘地数尺,作物更是连根都没了,又怎么可能有粮?
就算是侥幸得个一二三成的粮,便是大幸!但那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又有什么用?几成的粮又哪里够养活十成的人?
再论陕地的官仓储粮,地面上,百姓中传着几句话,“十储六空,剩三余一。三返两运,吃不死人。三返五运,不胜观音土。三去其二,余一做十,纳府入中。”
其中的直面意思是,十成的粮仓里,六成近空。剩下的四成里,三成是能吃的粮,一成是不能吃的腐粮、陈粮。三返两运则是各县之中缺粮时会押着别处的存粮借用,倒手的次数越多,这粮的质量便越差。所以百姓说三返两运之粮,尚且还能吃。但三返数次运的粮,便不能再吃了。
最后,再从官仓中能吃的那三成里分出一成来,要用作官府明年耕种之时,分给农人的粮钟。
十成的官粮,便在这民语中,被分好了作用。但,让人细想的话,为什么明朝建朝至今,现在才到了老朱的重孙辈。算来也无过了五十几年,现在竟然这么缺粮了?
其中真真假假,自然是有。但这种话,能传成这样,想来也并不是什么完全空穴来风的事情。
既如此,便可想而知,陕地灾年时,粮食的紧缺会到达什么样的程度。
没粮,粮少、粮价自然就高。而粮价一涨,则什么物价就都会上来了。
正常来说,逢丰年时。百姓们除了交朝廷的税粮之外,往往也都会在自己家里存备点粮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