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王安石·西夏亡国(1 / 1)
……
……
裴褒:修补的事情,已经有人尝试过了。仁宗朝的范文正公,神宗朝的王荆公,他们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浅尝辄止,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却直接导致大宋失去了半壁河山。直至今日,已无人再敢重提新政变法之事。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字数,以下将“范文正公”改为“范仲淹”;将“王荆公”改为“王安石”;此外,将放弃对已经去世的古人以谥号称呼的叫法,均直呼其名,以便于读者理解
童子:裴公此言不妥,王安石一力推行的熙宁变法虽说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并不是不变法,靖康之变就不会发生了。金兵南下,徽宗、钦宗被俘,大好河山葬于人手,当时王安石已经过世四十一年了,裴公岂能为今人开脱而诿过于古人呢?
裴褒:我当然不是诿过于王安石,只是对事实做一个真实的陈述罢了。王安石、司马光均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86,他们撒手人寰之后,二程兄弟、二苏兄弟以及梁焘、刘挚迅速分化为三党,三党交相攻击,他们曾经可都是司马光的保守派,却为了各自的利益反目成仇。哲宗亲政后,重用章惇,重启变法,三党全部被摈斥出朝,新党重掌大权。哲宗崩,徽宗立,向太后垂帘,又用旧党,新党纷纷遭到贬逐;徽宗亲政,复用新党,委蔡京以重任。蔡京打着王安石的旗号贪污受贿,实行的任何弊民、害民之策都是假借王安石的名义,最终导致大宋中衰,并直接引发靖康之变。我所说的真正含义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引发了官场中激烈的政治斗争,这样的政治斗争是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代皇帝都不能制止的,也不是群臣所能自主平息的。说起来,如果没有金人南下,我们的党争恐怕不会如此迅速地平息。
申屠义刚:我是个武人,不知道什么新党旧党的。我只知道,王安石、章惇、蔡京这批人执政的时候,朝廷对西夏的作战连连获胜,其中王安石执政期间,派遣名将王韶向西拓地两千里,为大宋打通西域诸国、重振汉唐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司马光、文彦博主政的第一年,竟然就把王韶及无数将士浴血奋战而得来的土地尽数还给了西夏。这不是卖国是什么?
刘伯和:不错,我在西夏国任职时,西夏神宗皇帝还曾对我讲过,说他年轻时就听闻了王韶将军的威名。当时王韶率军大战西夏,神宗当时还未称帝,率王府家丁参与了对抗宋军的战斗,结果坐骑被砍死,他只得下马步战。刚刚下马,宋兵一箭射中了他的臀部,神宗皇帝仓皇逃跑。那一战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以致于当他听闻司马光归还西夏国土时还不敢相信,认为这是王安石、司马光两人商议好的阴谋。
裴褒:说起西夏来,刘将军能否为我们讲述一番西夏究竟是如何灭亡的?我们也好以史为鉴,防微杜渐。
刘伯和:既然裴公请我说一说,我便说说。西夏的灭亡是在十年前(1227,那一年是大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西夏保义二年。西夏襄宗、神宗两代皇帝执行错误的国策——即联蒙抗金,不仅耗尽了自己的国力,也丧失了最后存活的可能。蒙古多次的征调使西夏不堪其扰,神宗皇帝仍执迷不悟,一味讨好蒙古。我多次规劝无效,最终只得投降金国。夏神宗传位献宗,献宗登基后缓和与金关系,力图抗蒙,然而为时已晚。献宗皇帝忧惧而亡后,夏末帝即位,他固守都城,坚持抗蒙。但造化弄人,都城发生大地震,瘟疫肆虐、粮水短缺,军民死伤过半。末帝最后无奈请降,铁木真时已病死,但他为避免末帝反悔,故而遗命秘不发丧。末帝献城投降,皇室举族随蒙古军晋谒,行至萨里川时都被杀害。蒙古军进入都城中兴府,大肆屠城,西夏最终灭亡。
裴褒:孟子讲过,只有不喜好战争与杀戮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普天之下,只有我大宋的君主不喜好战争与杀戮,可西夏、金国最终都亡在了铁木真及其族人手中,就连大宋的江山社稷都已经风雨飘摇,真令我深感不平与遗憾。
申屠义刚:裴公,我们没有什么可惧怕的。大宋的旗帜已经飘扬了近三百年,投降是屈辱的死,抵抗是光荣的死,相信人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蒙军的确攻势迅猛,但大江之南还有数百万民众生活在大宋的治下,他们不会眼睁睁看着大宋灭亡的。
裴褒:诸位,申屠的话提示了我,我想我已经想到了一条救国之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