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摊贩(1 / 2)
1982年底zf便已经提出经济结构改革,现阶段将小规模的国营零售服务行业等都调整为经营承包制,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自负盈亏。
自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对内外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刺激。
至此开始个体经济的发展。
元小瑜手里没有那么多资金去筹划饭店,她也不想做那个显眼的刺头儿,还是稳扎稳打,练个摊儿起手来的容易些。
其实老bj文化里,摆摊卖货其实是刮起过风潮的,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建国以后。
凡是人群聚集的地区便有摊贩,内城,外城,城郊,庙会有十来个大规模的摊贩聚集区,街头巷尾也有些零零散散的,胡同里充斥着叫卖吆喝声。
但自从195年后便逐渐消失。直到这近几年,风声才逐渐过去,摆摊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但一般练摊都是卖些小的零碎玩意,深受小孩们的喜爱,什么洋画儿,皮筋儿,鸡毛健儿,玻璃球,吹哨儿,只需要一分钱就能买上一个玻璃球和小伙伴们玩上个三五天的都不嫌腻。
她从李艳红家里出来正好碰上大杂院门口来了个小吃摊,摊贩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肩上扛着前后两个挑子,装的是些一分钱一块的麦芽糖,花生米,爆米花,瓜子之类的,还有些梅子,杏仁干,枣。
好几个大院的小孩挤在摊子前面,争着抢着用小手指着几样吃食,让小贩赶紧给装上一把,再和小伙伴们换着吃。
“大爷,您给我来上一分钱的瓜子”
“好嘞!”
有个大妈急匆匆的从大杂院出来,揣出怀里用布包着钱,思索半天摸出一张一毛的。
“大娘,要些啥?“
“那我就要酸杏吧..我媳妇儿最近怀孕了,胃口不好,我给她买点。“
摊贩给她多添了两粒,“哎哟,您儿媳妇可真有福气,我饶您两粒。”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拍着手,“哎哟,那敢情好!”
街头巷尾皆是人间烟火气,现在的小摊贩皆是在露天之下,饮食卫生搞不好容易拉肚子。
而且走街串巷卖的都是熟客,不做好卫生谁敢买?
元小瑜一路走一边心里记下要注意的点,但一路走来街头大多卖的日杂品,或者小零嘴,没见到什么卖新鲜吃食的。
最多早上有个卖油条的小摊子,连馄饨摊都没有。
巷子口出去就更加热闹了,一边是学校,对面是纺织厂,这边没什么商店,连国营饭店都没有。
学校里的孩子,老师离的近的都回去吃饭,毕竟这是厂子弟兵学校,没有单独设立食堂,要吃得去厂子里的食堂去,大家伙都嫌乱,所以小孩老师们基本上都是回家去的。
工厂里的工人不是吃食堂就是自己带饭,但纺织厂基本上都是细活,女工占多数。
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城里的姑娘,所以手上钱财自由管着,经常伙着同事们下馆子,爱时髦一看穿着打扮都是个讲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