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在城东寻一处林子。(1 / 2)
“见他?”
田尔耕有些疑惑。
在陛下面前,张溥是彻彻底底的小人物。
“你把他带来,朕要见见这个狂人!”
“是,陛下。”
田尔耕走后,朱由检看着张溥的名字陷入了沉思。
张溥这个人的才华是母庸置疑的。
天启四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后改名为复社。时年张溥二十二岁。
天启六年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时年张溥二十四岁。
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天皇巨星!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里都是万人空巷,拥趸粉丝无数。时年张溥二十六岁。
崇祯六年,张溥主盟召开着名的虎丘大会。“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时年他三十二岁。
当时的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形成了极其强大的政治力量。
直到后来握住了周延儒霸占小寡妇的把柄,狂妄的他试图掌控周延儒干掉温体仁。结果,死的不明不白。时年他四十岁。
纵观张溥的一生,是十分精彩的,幼年苦难为丫鬟所生,被张家人瞧不起,他忍辱负重,勤学苦读。创立应社,写下《五人墓碑记》名动天下,考中进士,一度把持朝政。妥妥的主角光环,但可能穿越过来的人太不小心,幕后阁老没做成,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当然,这都是历史上的张溥。
由于朱由检的横空出世,此时的张溥还只是一个文章写的比较好比较出名的书生。没能组织群众驱逐顾秉谦,虽然依旧闻名,但在朱由检的压制下,并未成什么气候。
历史唯一没改变的是他在崇祯四年考中了进士,成为了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
在京中为官,自然能接触到更多朝政信息。此时的朝堂在他看来简直是一片乌烟瘴气。
皇帝不理朝政,重开西厂,纵容宦官从商
一条条、一件件,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他想改变着一切,于是他将目光盯向了内阁辅臣马士英,结果还没怎么样呢,马士英就倒了台,被抄家流放了。
他又将目光盯向了钱谦益,对着钱谦益就画了一堆大饼。
也不知道是张溥的演讲水平确实高,还是钱谦益的脑袋长了坑。钱谦益还真被他给拿下了。
田尔耕出去后没多久就回来了,将张溥带到了朱由检面前。
张溥个子不高,身材纤细。单从面相上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溥。”
“罪臣在。”
“朕此番唤你前来,只为问你一句话。”
“陛下请讲。”
“可是对朕的一系列做法不满?”
“臣不敢。”
“不敢,那就是有了。”
张溥沉默了。
“你理想中的大明,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众正盈朝。”
得,没救了。
在朱由检眼中,无论如何,张溥都该算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所以他想见见他,看这个人还有没有用的价值。还以为会有一番治国高见。
结果上来就是四个字,都要把他给整懵了。
这狗屁众正盈朝耳朵都起茧子了,也不知道有个屁用。
“带回去吧。”
朱由检无力地摆了摆手,站起来打了个哈欠。他懒得再说话,简直浪费时间。果然,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比杀了他还难。有这功夫,都能跟周氏打好一会儿扑克了。
朱由检来到坤宁宫,果然看到了依然在等候自己的周氏,嘿嘿一笑扑了上去。
此处省略一千八百字。
接下来的几天,田尔耕对抓起来的钱谦益张溥等人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审讯,牵扯的人越来越多。黄台吉抓回来的热度还没过,就被这些人被抓的事儿给顶了下去。
与以往不同的是,朝野上下俱都一片寂静。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触皇帝的霉头。
事实证明,他们做的很对,密切盯着此事的东西两厂很是失望。
这天,朱由检见了一个人。
祖大弼。
“朕听说,你与那奴酋的福晋大玉儿有过鱼水之欢?”一见面,朱由检就问道。
“陛下,我真的没有叛变啊!您要相信我!”
“回答朕,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