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朱樉调研(1 / 2)
通往金陵的一处官道上,数辆豪华马车如长龙一般行驶,而在马车队伍前后与两侧,更有数千锦衣卫和东厂番子。
能被厂、卫一同保护的,自然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君主,建元帝朱樉。
话说登基之后,朱樉有过一阵迷茫时光。
原因嘛,有点类似于突然得到梦寐以求的,一时间失去了目标。
其次是他忽然觉得,无论将这个国家建设的有多好,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盛世。
况且无论他如何改革,也很难跳出历史局限性,而这世间又哪有万世不易的王朝啊!
情绪低落了几天之后,他又重新鼓舞振作了。
既然穿越到这里,更有“万里江山图”,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不说为所欲为,总要做一些事啊!
更何况,所谓的洪武盛世,亦有很多弊端,不说拨乱反正,一些被无辜牵连的人,总是要平反的。
而第一个被平反的,是李善长的长子,原驸马都尉李祺。
李祺娶的是朱元章的长女临安公主,这二人于洪武九年成婚。
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被灭。
仅有李祺则因驸马身份幸免于难,与公主阖家被流放到江浦。
朱樉做太子时,纵然颇受恩宠,一些事也是不敢胡乱进言的,尤其是涉及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大桉。
他那时也只是暗中接济,让妹子一家,过的不那么差而已。
等他登基以后,没几日就下旨,命临安公主与驸马李祺返回金陵。
赐还了原本的府邸,又发了许多赏赐,不过韩国公的爵位就算了。
把人一家七十多口都杀了,再让李祺子孙做勋贵,没准暗暗怀着仇恨。
就让他们一家安享富贵,子孙后代就做个普通人吧!
而朱樉平反的第二道旨意,是给他的大舅哥邓镇的。
邓镇因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而被杀,更被夺了祖传的爵位,无论怎么讲都说不过去。
朱樉登基没几日便下旨,追封邓镇为“许国公”。
至于他生前的爵位申国公,则由在东北经营皇庄的邓源继承。
旨意送达时,在松辽平原领人开荒种玉米的邓源喜极而泣,当晚赏赐“佃户”酒肉无数,一同欢庆。
朝堂之上,百官见朱樉为受“李善长桉”牵连的人平反,可谓激动万分,一时间奏疏无数,都为自己的亲卷、同乡、朋友上书。
朱樉自然是瞧不过来的,命新任内阁主持这项工作。
当然,最终的名单,还是要他审核的。
除此之外,朝廷还有很多问题,如宝钞滥发、百官俸禄过低,贪腐,军户制度……。
细细数来,洪武朝的问题着实不少,只是处于国力上升期,还危害不到政权。
可要再过几十年,就积重难返了。
对于具体如何改革,朱樉还没有着手,反倒做了一件令百官惊讶万分的事。
那就是实地调研,走遍了应天府所辖的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
所到之处,百姓们的日子过的,只能说尚可。
基本可以做到温饱有余,却也仅此而已了。
大明的百姓,种田纳粮,服徭役,吃饱饭,便是太平盛世了。
至于其他的,不敢想。
这时代,百姓出行需要路引。
所谓的路引,顾名思义指的是老百姓出门所需的通行证。
这是一种纸质凭证,采用半印堪合,就是路引上有一半印章,官府的存档里有另一半印章。
官民申请到路引后出门办事,结束后需拿看路引去官府比对堪合,才算完成一次合法出行。
对于这时代的官民而言,已经习以为常。
可对具有现代人思维的朱樉,仍觉难以想象。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出行时就需要携带官方出具的出行证明。
从汉朝到唐宋,再到明清,古代的“通行证”经过多次变化,但核心目的都只有一个,将百姓束缚在土地上,便于管理,利于稳定。
若放开路引政策,百姓得利,却会极大增加朝廷的管理难度。
回京的路上,朱樉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到底要不要放开,反复思量也难下决心。
行至一处驿站时,整个队伍暂时歇息。东厂、锦衣卫的人,将整个驿站团团围住,里里外外的检查,确定真的没有危险时,才将朱樉请下来。
曹锦带着人,亲自泡了一壶好茶,更拿来带着的点心,送到皇上跟前。
朱樉喝着茶,吃着点心,脑子里想的还是改革的事。
瞧见一旁护卫的丁智深,冲其招了招手。
后者忙走过来,“万岁?”
“坐!”
“微臣不敢!”
“让你坐你就坐!”
“哎!”
丁智深闻言坐下,却只有一半屁股坐在凳子上,腰板更是挺的笔直。
“你觉得,路引制度,如何?”
丁智深闻言一愣,旋即道:“我觉得,还挺好的,对朝廷而言,没有了流民之祸,征税更加容易。更何况,很多百姓一辈子都去不了几次县城,更不会远行。有没有路引对他们而言,都是没区别的。”
朱樉呵呵一笑,“是啊,有没有路引,对他们来说,都没区别。那你说,对于有远行需求的人,有没有路引,对他们来说,有区别吗?”
“那肯定……!”
丁智深哑然,要说明朝时期,有远行需求的,多半不是普通人。
这个时代出行可不易,有可能遇到山贼、恶霸、污吏、野兽,哪一个都有可能要了人命。
能出去远行的,多少有些实力与关系,路引肯定是能搞到的。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跟没有,区别也不大。
要说这路引最大的好处,是朝廷能据此查到一些人的出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