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训练新兵(2 / 2)
士兵们跑上二十圈,李川能跑五圈就不错了,再多他就要趴了。
倒是游泳,他能多游一会儿,但也不是跟士兵们一起,毕竟他们是要去河里游的。
也幸好有了那几口井,分担了一下用水的紧张,不然他们可能都没有河可以练习游泳了。
随着时间流逝,蝗灾也顺利的度了过去,比去年的状况还好,今年的死亡人数不超过百人,有一部分还是生病死的。
李世民欣慰,同时也松了一口气,灾年总算是过去了,他可以大展身手,真正去做一番事业了。
但是想想李川给他罗列出来的灾难,李世民揉了揉额角,大灾是过去了,但小灾却不断。
比如地动,虽然不是很严重吧,但也是要防一下的,有些房子盖得不结实,地动之后塌倒,很容易砸死人。
但这些防备一下就好,只要救助及时,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比起蝗灾要好太多了。
这天,李世民站在崇文殿前,目光望向远方,站了许久,都没有动。
王德海垂首站在李世民身后,安静的等待着吩咐。
良久,李世民才幽幽的道:“你说,是不是该让知节动一动了,他在那边种地,应该也种烦了吧。”
王德海一听就笑了,回道:“程将军那个性子,哪里是能安下心种田的人,他应该早就想回来了。”
李世民勾起唇角,“想回来可以,但就这么回来可不行。”
怎么着也得把那两个岛给他弄回来啊,不然还真是以为他让他是去种田的?
种田要派个将军去?哪个皇帝会做这种蠢事。
两个岛屿,就相当于两个粮仓,只要开发得利,每年只两个岛屿上产的粮食就够大唐的百姓们吃了。
那时他的军粮也就不愁了。
就像是李川说的那样,打仗是打什么?后勤!
前方的将士勇猛是一回事,但后勤跟不上,就只有输的命,所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可能是士兵的勇猛与否,可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就是后勤物资了。
李世民是有野心的皇帝,特别是在有了李川,而李川这个不安份的,又把现代的地图献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就盯上了那庞大的国土面积。
千年之后那都是中国的地盘,那么千年之前,那就应该是大唐的地盘,这个没得商量。
灾情过去,百姓们安居乐业,不缺吃穿,李世民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
再说,南方有他需要的东西,李川好几次都提起百越之地的玉石和珍稀树木。
说是有一种橡胶树,是可以做轮子的。
就是电动车的那种轮子,还能做不少的东西,甚至在海船上也能用上。
李世民惦记上了,如果真的能绕过难走的丛林,直接到达那片土地,他相信大唐的将士一定能给他带来胜利的喜讯。
只是海船啊!
想到那建造失败的海船,李世民就开始头疼。
自李承乾把李川的意见转告他之后,李世民也觉得十分的有道理。
后世的人又不笨,如果不是好东西,他们肯定不会留着用的。
这也就是说,那些海航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擅自改动一定会影响性能。
那么就只有让工匠更加的努力了。
前段时间,一个简单的帆船被做了出来,看起来也就能承载五、六个人吧,梭形的,按李川的说法,这种船的速度会很快。
以速度见长,无论它怎么跑,应该都不会有船能追上的。
可是试验的结果却让李世民失望,他真没看出速度哪里快了,大唐百姓自己做的船都能追上去,翻是翻不了,但速度起不来,这也就算是失败了。
失败品被丢给了李川,让他训练士兵用去了,其余的工匠再回去研究,看看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
李川也是很好奇,他也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他看来,这帆船跟他图纸上的没有太大区别。
特别是他看过成品帆船的图片,虽然大唐的这个没那么好看,但是也没差到哪里去啊。
船的形状没什么问题,那大概就是帆的问题,要么就是士兵的问题。
李川带着人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划动帆船,大概明白了一些,首先就是帆不太过关,布料透气性太好,兜不住风。
其次就是士兵还不习惯划动这种船,渔船他们是很熟悉的,但是渔船没有帆啊,用桨划动时用劲的方式和力度都不一样。
帆船较浅,形状梭形,追求的就是一个‘快’字,这就放弃了一部分稳定的特性,士兵们划动时都非常小心,哪怕他们知道掉下水也没关系,可还是下意识的小心起来。
提着心,身体就容易紧张僵硬,这是本能的反应,没别的办法克服,只能多练。
练到他们熟悉这种船,怎么操控它都不会翻的程度,大家也就不怕了。
在训练新兵的同时,李川也在琢磨着改良船帆的事。
他是可以用买的,只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遇到什么困难,他就跳出来用直播币来解决,这对大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他更希望能用大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反应上去,让工匠们群策群力的同时,李川也跟工匠强调了一下,制作船只时,所有数据都必须做到精确,那都是标准的尺寸,不是差不多就行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哪怕有一个尺寸不对,都会影响船只的平衡和速度,这点必须要注意。
再说他不是把度量衡都统一了吗?这时候不用还打算什么时候用啊?!
别说,那些工匠们还真是没怎么注意这点,他们都习惯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建造,他们用的尺寸跟李川的并不一样。
但在李川强调了之后,他们就是再不愿意,也得听指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