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1 / 2)
蜀北喜欢赶庙会。
每年庙会有三次,一般都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蜀北也常常把庙会唤做“观音会”!
像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观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成了普渡众生,追求幸福,寻求财富的代名词。
当然,“观音会”并不只是祭拜观音。
通常那些寺庙里会有许多神像。
“观音会”就像是众位神仙过生日一样。到了那几日,寺庙之中便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没有孩子,那些蜀北的人们通常也会到寺庙中去拜拜送子观音。
没有钱财,他们也会拜拜财神老爷。
除了他们,还有药神,土地等等许多神像都会被人们祭拜。
远古时代,人们没有办法征服自然,也没有办法面对天灾人祸。那时候,人们心中便有无数的希望,无数的期盼。
战争除了扼杀人类的生命,还会将人的心灵击碎,让人们迷失了自己。
就像我们的佛教一样。
从东汉时期传入到我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之痛。
那时候除了像五柳先生这样避世乐于田园生活的人不多,更多的平民百姓渴望有人能够救他们于苦恼之中。
从古印度传来的汉入佛教就这样在我国兴起来了,它和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不同。
老子的《道德经》,没有几个平民百姓会懂,其中的那玄妙世界观,也是没有几个老百姓会懂,儒家儒家学派倡导的那些理念太过遥远。
他们只想有一份念想,急于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所以那份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让他们心生欢喜,忍不住顶头膜拜。
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中原之地马革裹尸,血流满地。
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却也由盛转衰!
五代十国大分裂,宋末元初的金戈铁马,明清时期的混乱不堪。
这些都让人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由此也兴起了一些风俗,那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念想,也是他们生活过的印记。
记得小气候,我还不明白什么叫做庙会,也不知道庙会有什么意义,却也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场地。
我家爷爷不信鬼神与诸神,从来也没见到家里许愿烧纸什么的习俗,就算有,也是奶奶趁着爷爷不在的时候,偷偷摸摸烧几张的。
我们家在高山,丛山峻岭,路途漫漫,遥远而曲折。
庙宇之地离我们不近,其实也不算远,隔着一道大沟大河,一道大山,遥遥相对,步行约1个半小时的路途。
每年一到观音会前几天,我便能见到村民忙年忙后,准备香蜡纸烛、准备洗澡沐浴,食素菜素饭。
在我们蜀北,庙会忌血腥,妇女来了经血是万万碰不得庙宇的,会冲撞了诸神和菩萨,自身也会不吉利。
三岁以下的小孩也是进不得庙宇的,因为神像并不是每个都是慈眉善眼,眉清目秀,有的甚至还会很狰狞!
刚刚经历生产和流产的妇女也是不能去的,据说不吉利。
一到了观音会的早上,人群攒动,都不约而同地往那庙宇而去。
蜀北爱热闹,特别喜欢放鞭炮。
所以庙宇之前除了烧高香,更多的还是放鞭炮。据说,鞭炮越响,心灵越是真诚,许下的愿望也更容易实现。
当然,许愿的时候,是不能说出来的。要默无声息地在心中一遍遍默念,心越诚,愿望越灵!越是容易实现。
如果来年,愿望实现了,一定要去还原的。许愿的时候许下了什么东西,一定要记得给菩萨供奉这些东西。
在蜀北,以前人们常常供奉的东西有粉条、面条、大米、菜籽油、苹果、酵面馒头等,当然也有直接许了金钱的。
蜀北多高山,许多供奉的菩萨都是在山上的,久远一点的都是各朝各代的佛崖,在蜀北最出名的便是蜀北城里的千佛崖,曾经有一万多座,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雕刻,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等千年时光。但是现在千佛崖并没有那么多了,大部分毁于上世纪的一场开山造路行动。
民不聊生的时代,我们没有办法论功论过,幸运的是,终究还是给蜀北留下了宝贵的财产,虽然不多,但终究是比什么也没留下要好的多。
到爸爸那边的奶奶家的途中,我也见过了许多残破的神像,据说是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那是完全的青石雕刻,雕像精美绝伦,也不知道出自于哪朝哪代。
年少的我经常一个人路过那里,每次一见到荒草之中长满苔藓的神像,我都会无比感慨,这么漂亮的东西怎么就毁了呢?那座石庙也是石头建成的,残破的墙,荒草戚戚,残破却依然美丽的神像,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可惜。
现在的蜀北都已经没有石雕的神像了。大多都是竹胎做底,扶上泥,再涂抹颜色,穿上鲜艳的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