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一锤定音(1 / 2)
原本眼见在场众人僵持不下,各抒己见,关键时候倒是陶侃又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谢安所谓的上中下三策,实则涉及到了三个方面,分别是——双方的领土划分问题、是否再建大汉联军的问题、我方是否称王的问题。
而陶侃所言的折中办法,切中要害,还能同时兼顾到各方的利益。
比如徐州,陶侃提议干脆交还给桓温,由他作为中间人挡在咱们双方之间。
虽然桓温本是曹操上表任命的徐州刺史,二人又是乡党,本该和曹操一条心。
但这一次徐州军入侵淮南事件,却也让天下人都看到了曹军实力大损,曹操开始有些无法约束麾下诸侯的问题!
当此之时,桓温还是不是曹操的人都需要打个问号,甚至都可以将之看作是一路独立诸侯。
倘若将徐州交还给桓温,一方面他明面上还是曹操的人,另一方面他也是我方的手下败将。
如此一来,我方和曹操就看起来谁也不吃亏,谁也不占便宜了。
再者,虽然曹操十分大方地愿意将徐州全境一并交与我,但毕竟这涉及到双方的防务问题。
我可以打包票在占了徐州之后不会攻打曹操的兖豫二州,可问题是曹操的下属诸侯又是否还会来犯我徐州、淮南?
这一点谁也不敢保证吧?
可一旦将徐州交还给桓温之后,这些问题就都不是事了,因为以后将有桓温挡在我等之间。
如此一来,双方之间又隔着一条淮水,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至于曹操和桓温之间以后怎么样,那就是曹操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了。
第二个称王问题,陶侃也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以此来妥善地处理。
我方之所以有人支持称王,是因为在称王之后,我将会有莫大的好处。
至于好处则有三点:
其一,昔日高祖曾言,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
在这个节骨眼上,倘若贸然称王、私自称王,那无疑就会沦为众矢之的。
反而现在天子愿意亲自册封我和曹操为王,这样就免去了道义上的问题,也就不会落天下人的口舌了。
其二,在称王后,我就可以独立建国,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朝廷班子。
如今以我的权力就只能够擢升部下为刺史、太守、杂号将军等等,我的权力有限,手下们的官职也有限。
可我一旦被封王之后,这一切都将被打破桎梏,从此我在封官上不再有所制约。
我甚至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吴王国,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底,是为一个崭新的政权!
其三,一旦称王便可以凝聚人心,从此我的治下、麾下便只为我一人效力。
日后,他人对我是忠是奸,甚至别有用心之人都能一眼便知。
至于称王的坏处却也显而易见,同样有三点:
其一,我和曹操都称王了,那么其他诸侯和异族呢?
届时,天下将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如此一来,大汉也就等于是彻底亡了,我却绝不能去背这口锅!
其二,我的麾下尚有对大汉心怀憧憬之人,比如诸葛亮。
倘若我称王,其必然心寒,说不定我也会与这一大才失之交臂。
其三,在称王后,就意味着我前期苦心经营的大汉忠臣形象从此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