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生产线(1 / 2)
毛熊的确有重新做试验的条件,而且在有原型机参照再举全国之力做试验,时间很可能会比汉斯要短得多。
问题是毛熊此时正处在战争中,而且还是有“灭国”之患的战争中。
然后毛熊就会考虑一个问题:是钱重要,还是获得胜利保住国家重要?
答桉不言自明,当然是获得胜利重要。
因为如果战争失败,所有的钱、人、土地,就都会成为汉斯的“财产”。
于是毛熊一咬牙,给王学新提了一个新条件:“如果能够为我方提供一百枚x2,并且能保证后续稳定的交易,我方愿意用一百名熟练的技工交换,这些技工加上生产线,可以让贵军短时间内实现‘拉5’的生产!”
王学新一听,还有这好事?
战争时期是技术、设备和人才三者缺一不可。
王学新有技术……这个对王学新而言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系统里要啥技术都有,保证比鹰酱、毛熊都先进,再加上还有自己这个“过来人”的历史和军事知识,这些技术都能用到刀刃上。
设备可以从鹰酱和毛熊那引进,这就是用多少装备换的问题。
人才就不一样了……这就像飞行员一样,不是短时间能培养起来的,他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过程,小学、中学、大学,再加上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往少了说也要十几年。
八路军不是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比如留学回来的和志民以及苏教授。
但八路军确切的说是整个华夏的人才,实在太少太少了。
另一方面,王学新又考虑到八路军也急着需要“拉5”。
这是王学新与首长在会议中讨论后做出的决定。
会上,首长及其它指战员都相信了王学新的推测。
其实对王学新而言那不是推测,而是鬼子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谋长说:“既然我们知道,鬼子将来可能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华夏,但我们又能怎么应对呢?”
这话把与会的指战员们都问住了。
八路军似乎什么也做不了,也就是之前该干啥现在还干啥,也就是知道与不知道鬼子的战略方向没区别,这显然是不对的。
这主要是由八路军此时的总体战略是防御决定的:一条完整的防线才刚刚组建,下一阶段应该是埋头发展等待时机。
偏偏这时鬼子又有大动作。
八路军又能怎么办呢?
进攻?
肯定不行,鬼子这会儿估计正调兵谴将在正面集结重点进攻呢,八路军要是抢先进攻,那就是往钢板上踢。
防御?
太被动了!
重点是八路军不知道鬼子要怎么进攻,于是也就不知道防御的方向。
考虑了一会儿,王学新就说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完成‘拉5’生产线的组建,尽量赶在鬼子进攻前实现‘拉5’的生产!”
首长对此表示赞同:“以不变应万变嘛!制空权是重中之重,拥有它就相当于卡住了鬼子咽喉,使鬼子不知道该怎么跟我军作战。所以,自己能造飞机,并且培训足够多的飞行员,才是正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