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关门打狗(1 / 2)
山坡上,化作废墟的城池已经开始重建,但是废墟里依旧弥漫着血腥味和些许硝烟味,那是火炮轰击过后留下的痕迹,混合起来的怪味随风飘散,让刚上来的参军杜如晦闻过之后觉得有些反胃。
他不是胆小鬼,只是不习惯这气味而已,看着搭建防御工事的士兵,看看这不久之前还属于高句丽的山城,再回头看看山脚下、水岸边停泊的炮船,他感受到新式火炮的威力。
从山头到水岸边,经过光学测距仪测距,直线距离大概是六里,若是十余年前,官军的火炮还达不到这么远的射程。
所以高句丽特地选在这里筑城,以为多少能在周军的进攻下多撑上一段时间,结果连一天都撑不过去。
自从上次两国交战以来,十余年时间,周国的军事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采用新型发射药的火炮,射程提升了很多,超过了高句丽一方的想象。
虽然新式火炮和炮弹的造价也比之前贵了许多,但朝廷为此花的钱很值得。
昨天拿下的山头,今日已经开始改头换面,杜如晦看着已经在山坡上初具雏形的索道,对于工程兵的施工速度很满意,再过得几日,索道即可投入使用。
这种索道是由一座座铁架加起来的铁缆,铁缆一头由蒸汽机带动(蒸汽机位于山脚,铁缆上有吊篮(吊钩,可以往返于索道两端运送人员或物资。
而索道铁架因为是用标准铁件组装,所以组装速度很快,立起来的铁架也很牢固,这种索道之前是用于矿山,技术已经很成熟,还能顺便架起电话线,让山头和山脚随时保持联系。。
有士兵赶着骡马上山,骡马驮着已被拆散的火炮,有炮管、炮架、轮子等,骡马将这些“散件运上山后,士兵们将其重新组装成火炮,在山城废墟上构建炮兵阵地。
炮口对着另一面、东北方向处的山口。
那里是进出绵延大山的隘口,宽约二里,两侧都是高山,距离山城大概有四里地。
躲进绵延大山里的高句丽军队,想要从这个门户里冲出来、对水下游数十里外的平壤发动进攻,就得面对杜如晦脚下这座山城。
那么,官军为何不在山口下寨,而是要在这山上设防呢?
杜如晦看着眼前地势,忽然想到了一个战例,那就是三国时期汉(蜀汉军和魏军的街亭之战。
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却有一山名为南山,向下三面皆陡峭,其山正对山谷隘口。
战前,汉军是打算在山脚驻军,当道立寨,扼守隘口,把即将到来的魏军堵在狭长的山谷里,对方无法排开阵势,所以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拼尽全力把对方堵上一段时间,汉军主力就能赶到。
但是,汉军主将马谡查看地形后,决定把人马拉到南山上,待敌人前来攻打,然后汉军居高临下,把敌人打败。
副将王平觉得此举不妥,如同将己方置于死地,多次劝谏。
马谡却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也是犯了兵家大忌,背水列阵一样打胜仗,如今将士们退无可退,必能奋力破敌。
魏军很快杀到,主将张是沙场宿将,见着汉军如此防御,瞬间明白对方打得什么主意,于是围山却不攻。
山上汉军虽然居高临下,却无法击败魏军,且山上无水源,人、马饥渴难耐,没多久便军心大乱,被魏军击败。
街亭之战,一直被当做反面例子,教导后来者莫要纸上谈兵,杜如晦对这个战例很熟悉,如今看着己方的布置,仿佛和当年街亭的汉军差不多,
虽然官军也在山下立寨,却就是不去那山口立寨堵路,如此托大,是不是太过于狂妄了?
杜如晦觉得不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官军手中有火炮,有电话,有蒸汽机驱动的索道运输装置。
山上的营寨(包括火炮阵地,和山下的营寨以电话线连接,炮兵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居高临下对指定目标进行炮击。
火炮的威力,今日他可是见识了,只要弹药够,敌人来多少死多少。
山上只有蓄水池,且山坡陡峭,但有了铁缆运输装置,山下的粮食、水、弹药以及各类物资,都能很容易的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