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娘家(1 / 2)
下午,皇宫,日兴昌银行业务员正在办理业务,隔间,陈将填写好的单据交给侍女,侍女将单据和一叠流通券交给业务员。
陈每月都要给母亲汇去一笔数目不菲的生活费,而她的两位兄长,将会从母亲那里分得一部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开支。
作为后妃,陈每月有“体己钱”,她分管皇家产业,有“工资”,而宇文温又时不时给后妃们发“奖金”、所以陈的收入颇丰,供养娘家人不成问题。
只是因为出宫不便,所以日兴昌银行提供上门服务,而日兴昌银行的大股东就是皇室,所以这也算是银行对大股东的特别服务。
两名业务员对单据上的信息和流通券的面值进行了确认,很快便为客户办完了汇款业务,将回执单交给侍女后,提着装有流通券的密码箱告退。
刚出门,却见天子迎面走来,两位业务员赶紧让过一边。
待得天子经过,他们在宦官的带领下,向宫外走去。
宇文温走进殿里,见陈在书案前忙着,走上去,伸手拿起案上放着的一张流通券,问:“不会是漏了一张吧?”
陈抬头一看,回答:“没呢,这张不是要存的。”
“那就放好,不然容易弄丢。”宇文温口中这么说,却没有把流通券放回去的意思。
他当然不是要把这张流通券带走,而是拿在手上仔细研究。
流通券诞生迄今已有三十年,作为大宗货物交易的信用凭证,一开始只在西阳城里流通,而现在,全国各大都会还有各地商埠,正规市集里都可以看到流通券的身影。
流通券的信用,已经得到天下商人的认可,薄薄一张纸,能够替代一车车铜钱,在买卖双方手中流通,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货币的职能。
三十年春秋过去,流通券已经精美许多,但其上的图案大部分未变,依旧是熟悉的西阳风景。
这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使用者,流通券的起源在黄州西阳,其信用,别人可以不认,但日兴昌银行必然认。
流通券的面值有多少匹棉布,在黄州西阳,就一定能兑换到多少匹棉布。
宇文温拿着流通券在一旁坐下,看着自己的心血,想到很多事情。
流通券实行“布本位”,当年是麻布,现在是棉布。
流通券的面值有多少匹布,就能兑换多少匹布,所以,从原则上说,发行方手头上有多少匹布,就只能发行对应面值的流通券,以便持有者随时都能兑换。
这算是货币政策上的“准备金”制度,实行“布本位”的流通券,发行时必须要有足额的准备金(布。
但是,当流通券的信用建立起来后,持有流通券的人,不会急着将其兑换为布匹,而是将流通券当做信用凭证,替代不易大量携带的铜钱、布帛、粮食,和其他人进行大额交易。
这就使得流通券不再面临随时兑换的风险,于是日兴昌银行在增发流通券时,不再按照“一比一”的原则,开始超额发行。
手中有一万匹布,发行两万匹面值的流通券,用后世的经济学术语表示,是“准备金率5%”。
随着时间流逝,流通券的信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被挤兑的风险进一步下降,于是,准备金率渐渐下降,现在为3%。
而参与流通券联保的银行、柜坊、纺织工场,已经遍布天下各地,工、商业者们忠心拥护流通券这一便捷的信用凭证。
与此同时,流通券的发行权,已经不是日兴昌银行一家说了算,一个名为“联合储蓄协会”的行会组织,成为流通券的“娘家”,决定着流通券的发行量。
当然,日兴昌银行是重要成员。
“联合储蓄协会”,简称“联储会”,是银行、柜坊的“总行会”,协调业内的储蓄、放贷、风险担保等各项事务,协助朝廷管理银行、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