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手段(2 / 2)
当然,警察局的户籍警、刑警也能做到这点,所以区区肖像画没什么了不起。
同样,光建立档案没什么用,收买的内线越多,平日里汇总上来的消息足以让人看过之后头痛欲裂,因为要从许多毫无意义的闲言碎语之中找出有用的消息,真的很费精力。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也许还行,若是持续数年甚至十余年,这可不是人干的活。
具体要如何做,缉事警察署的前身之一的"市场调查部"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办法,宇文温对此有所了解。
在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天灾人祸频仍,所以人们是要靠着抱团才能确保香火延续,抱团的方式首先以宗族(同宗为重,其次是乡党(同乡。
宗族和同乡,对于"古代"社会的平民来说,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因为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去过百里之外的地方,那么他们的生活圈,要么是同宗,要么是同乡。
生活有了困难,需要宗亲或者乡亲帮忙;争夺农田水源地,也只能靠宗亲或者同村们来个同仇敌忾玩械斗,官府是指望不上的。
在外奔波谋生的人们,想要和家乡亲人联系,基本上只能靠同乡帮忙,所以,寻常百姓的生活圈,是无法和同宗、同乡切断的。
正是因为如此,若以某宗族、某地域来归纳目标人物,对其进行"建档",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报搜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半功倍,不能光靠纸上谈兵。
宇文温要检查缉事警察署的效率,于是随便报了个长安豪商的名字,不一会,这个人的资料便递交上来。
其家庭组成、有头有脸的族人及其姻亲情况,有什么爱好,平日里常去哪家酒肆消遣,都记载得一清二楚。
在这其中,和这位豪商过从甚密的人,档案里也单独做了归类。
宇文温仔细看了看,觉得档案记载的内容很详细,那么
那么,如果宇文温怀疑这个豪商暗地里操纵东市物价,那么缉事警察们就会根据此人的"交际圈",预判会有哪些人参与进来,然后有针对性的动用内线,窥探这些人的活动。
对方常去消遣的酒肆,会有缉事警察的内线关注,对方在包厢里寻欢作乐时,就会"隔墙有耳"。
只要这个豪商真的在策划操纵物价,那么不需要多久,缉事警察就会收集到足够的人证物证,然后通知东市市署来"清理门户"。
要做到这点可不容易,在没有窃听器、摄像头的年代,情报收集全靠人力,那么不停发展内线是必然。
缉事警察署发展的情报网,是由一个个内线构成的,随着这张网越来越大,机构人员以及发展的内线人数越来越多,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曾经短小精悍、高效的队伍,会不会慢慢变得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宇文温不知道答案,但知道一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部位于石塔西侧的缉事警察署,必须一直有个强大的对手,如此一来,才不会在歌舞升平之中迅速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