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起之秀(1 / 2)
淮水,一支船队离开钟离城外码头顺流而下,浩浩荡荡航行在河面上,要赶在约定日期结束时抵达扬州广陵,船队中一艘大船上,李慧正在召集随行人员开会。
会议内容,是对淮水两岸棉花种植情况进行总结,作为通商院棉布提举的李慧,开场白很直接:
“至尊巡视荆襄,接下来就要顺流而下巡视长江,最后抵达广陵,两淮棉业的发展情况汇总报告,届时必然是要御览的。”
“两淮地区的棉花种植及纺织情况,我们必须整理清楚,必须将实情上报,不得有丝毫隐瞒!”
“有不足之处,我们不知道,没有指出来,那是能力问题;有不足之处,我们知道,却报喜不报忧,那是态度问题,是要倒大霉的!”
“报喜不报忧,是官场陋习,然则朝廷要推广棉花种植,需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才好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如果我们报喜不报忧,将来出了偏差,谁都扛不起这个责任!”
“好了,会议现在开始,按顺序发言!”
“商而优则仕”的李慧,和父亲李方一样,实现了“狗变人”的蜕变,成了朝廷命官,如今说起话来官威十足,但他本人就是棉业权威,所以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棉花,原名吉贝,一直都被当做观赏植物而种植,故而名字里带“花”。
棉花花絮(棉絮,实际上可以纺线,然后织成布,即吉贝布,现在叫棉布,而“棉”字,是为此造出来的字。
棉布的质量很好,为了发展棉纺织业,就得大规模种植棉花,但因为这种植物不像麻那样在中原大规模种植了千年,所以对于棉花的种植,许多人都一头雾水。
如何育种、选种、施肥、防涝、防旱、防虫,不知道。
所以需要花时间让农民们熟悉如何种植棉花,这时间可长可短,但再怎么快,数年时间总是必然的。
于是通商院及各织造司都在组织人手在各地推广棉花种植,两淮地区便是其中之一,棉花的推广种植,相关人员这几年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各地相互交流,以促进棉花的种植技术发展。
无数人都在为了那个宏伟的目标而努力,李慧便是其中之一,而那目标,实际上是他和几个同伴提出来的。
十年前,天子(时为西阳王率军讨伐岭表,黄州商贾子弟如影随形,李慧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许多同伴在传闻中的烟瘴之地岭表交广走了一圈,大开眼界。
李慧等几个年轻的黄州商贾子弟,经过仔细的实地调查之后,认为吉贝(棉花纺织业的前景不错,所以面对“那一位”的询问,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集中力量“攻关”,掌握棉花种植、棉布纺织技术,然后以此作为新生的产业,实现前所未有的纺织业突破。
这一设想,得到了“那一位”的大力支持,而李慧等人,为此奋斗到现在。
棉花的种植和纺织,在岭表已有一定规模,而琼州上的土著,对于棉花有着成熟的纺织技术,为了拜师学艺,李慧等人可是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而为了选出适合在中原大规模种植的棉花,他们也花费了不少心血。
历经多年的努力,李慧等人当初构思的棉花产业,终于在中原有了初步成果,有了一批熟练的棉纺织工人,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扩大。
但这还不够,因为若是没有足够的棉花,即便有了足够的纺织工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而要培养更多的棉纺织工、改进棉纺织机械,也需要一定时间。
朝廷对发展棉纺织业很重视,不仅在河南、两淮、江南推广棉花种植,还在陇右地区推广,而陇右的气候和江南地区有所不同,对于棉花的种植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许多问题,都需要棉布提举李慧协调解决,而他当年的几个同伴,同样成了提举,提举们不停在陇右、东南、岭表各地奔波,为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努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对棉纺的信心,一直坚定不移。
他们判断棉纺将是纺织业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日后必然取代麻纺,而棉布肯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日常纺织品。
岭表的棉纺织业已经有了规模,出产的棉布在中原供不应求,而东南各地纺织出来的棉布,虽然产量小,却同样被人抢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