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邺城之战(1 / 2)
上午,北风中,邺城南郊旷野里,无边无际的军阵,分成南北两阵正在对峙,军阵之间距离正在慢慢接近,北面大军阵型巍然不动,正在移动的是南面大军的军阵。
长安朝廷的讨逆大军(宇文军,如今兵临邺城,位于战场南面,主帅宇文明,统帅七行军总管,兵力近十万,誓要一举击溃敌军,收复邺城,平定河北。
战场北面,背靠邺南城布阵的是邺城朝廷军队(尉迟军,兵力同样接近十万,主帅尉迟佑耆,副帅尉迟敬、尉迟安,率领邺城驻军及各地“勤王兵马”,要和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这是尉迟氏守卫邺城的最后一支大军,身后便是邺城,退无可退。
尉迟佑耆看着眼前无边无际的敌军大阵,只觉热血沸腾,如今是家族的最危急关头,侄儿年幼,他这个做叔叔的,无论如何也要力挽狂澜。
似乎又回到了十年前,那年,同样是长安朝廷派出的大军兵临邺城南郊,年轻的尉迟佑耆,随着父亲尉迟迥出战,在邺城南郊摆下大阵,和敌军对攻。
那一战,尉迟氏同样退无可退,一旦战败,就是玉石俱焚,所以战况十分激烈,攻防数次易手。
身处庞大军阵之中的尉迟佑耆,只知看着中军旗号行事,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懵懵懂懂之间,己方就大获全胜了,事后才知道,竟然有一番惊险的逆转。
决战时,邺城百姓扶老携幼出城观战,战场边缘(北面人山人海,宛若赶集一般热闹非凡,结果战场上战况不利的敌军,分兵攻击这些围观百姓,使其溃散惊逃。
忽如其来的干扰,致使己方将士以为后军崩溃,军心随即动摇,所幸主帅尉迟迥应对得当,提前布置了奇兵,对趁机掩杀而来的敌军实行反击,由此奠定胜局。
往事已矣,十年后,成为主帅的尉迟佑耆,汲取了当年一战的经验教训,所以此次决战,严禁城中百姓出城围观。
与此同时,在城中实行戒严,无论官民都不得随意上街,而走在街上者,若聚集在一起的人超过三人,以意图不轨论处,格杀勿论。
邺城外城门大部分从内堵死,余下几门都有可靠将领把守,这些城门都严禁官民通行,有试图冲击城门者,格杀勿论。
尉迟佑耆之所以如此安排,是为了防止有人做敌军内应,趁着官军主力在城外作战时于城内发动叛乱,夺门引敌军入城。
而他之所以选择出城迎战,是因为别无选择。
河北虽然地域辽阔,但对于如今的邺城朝廷来说,各地豪强实在靠不住,各地州郡官员对于尉迟氏的忠诚度高不到哪里去,靠这些人勤王,基本没指望。
若尉迟氏击退来犯之敌,大家都会蜂拥而来,甘当马前卒,若尉迟氏战败,这些人会立刻投向宇文氏,甘当清剿尉迟氏的马前卒。
所以,若据守邺城以坚固的城防对抗敌军围攻,然后等待各地援军抵达邺城勤王,这样的战法没指望,因为能来勤王的军队都来了,还没来的军队,大概是在观望。
尉迟佑耆权衡利弊,和众将商议之后,决定出城迎战。
邺城是尉迟氏经营多年的城池,也是追随者聚集最多的地方,如今好不容易集结了将近十万军队,若即便奋力一搏也打不败敌人,那么据守一座孤城又有何意义?
想到这里,尉迟佑耆面露坚毅之色,他临战前,到王陵祭拜先父,希望先父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家族,而现在,他就只能寄希望于全军将士能奋力杀敌,保得邺城周全。
此时,他并不是一个人支撑着家族,城内有崔子枢、房恭懿等人坐镇,以防有变,城外大阵,除了尉迟佑耆之外,他的堂兄尉迟安、尉迟敬亦在阵中,分别指挥左军、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