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巷道子(1 / 1)
曾经求学忍饥饿,嘴馋腹空甚难受。
饭菜量少油水薄,一日两顿吃不饱。
身有余钱去巷道,五毛一块管你饱。
无钱也可先赊账,下周来把钱还上。
小学魏大勇是在他们村的学校读到四年级,他们村的小学只有幼儿园至四年级,五到九年级就要到乡上的中学去读,所以魏大勇五年级就到了乡上的中学,那时候学生也特别多,看那些高年级的学长感觉都能结婚了似的,特别是那些高年级九年级的学长学姐。
到乡上读书魏大勇离家就更远了,人又小所以就需要住宿在学校上伙,就要交粮交柴或者交钱,然后学校给发粮票,吃饭时间凭粮票打饭。那时候一天两顿都是玉米糊汤,有时下午一顿会下面条,每周三下午那顿是米饭,给发的粮票上写着二两,或三两、半斤,粮票是一种小小的四四方方塑料片制成的,最左侧印有一株麦穗,旁边就写着字几两,最上方一行小字是xx中学。
所以当时每次开学就有家长用肩膀扛着玉米面,背着柴送到学校交给专门管伙食的人员,家离学校近的还好说,那些家住的远又没钱的人家可辛苦了,还好魏大勇去读书时这项制度慢慢就废掉了,只需要交钱就可以了,当时每个住校的学生都有一个木箱子,放自己的物品,一般都是放干粮啥的,其余也没啥好放的,魏大勇当时就有一个做工精美染的红色的木箱,那是魏大勇他老外公给魏大勇做的。
当时住的宿舍也很破烂,一排破瓦房,好几个房间,地上用石头或砖头一垫,然后把木板往上一放就是床,放完床和木箱基本也就没有地方了,宿舍还没电,晚上用蜡烛照明,学生太多有的没地方睡,晚上就到教室把桌子一拼铺上被子睡觉,宿舍里面乱的很,晚上睡觉啥味都有,如果猛的一进去会不适应,但呼吸一分钟就好了,睡着了也是各种声音都有,打呼噜的、磨牙的、说梦话的等等让人好笑又无语。
学校学生很多,可做饭的只有一个,玉米糊汤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吃,就那样量还少不够吃,肚子饿了吃的也挺香。每次下午的面条和周三的米饭,那更是供不应求,早早地窗子外就排起长长的队伍,每个学生手里拿着碗筷,颇像电视剧里才能看见赈济灾民的场景。
如果去的晚都没得吃,所以很多学生当时是吃不饱饭的,学校外面就有人家发现商机,就做饭卖给学校里的学生,赵老师的老婆就做过饭卖给学生,学校周围很多人都做过,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巷道子了,同学也叫之为老巷。
因为那里是在赵老师房子后面的院子里卖饭,进去的时候要走一条十来米的过道,因此得名巷道子,做饭的是一个中年的妇女,魏大勇他们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反正人家做饭感觉就是好吃,其实应该是当时正长身体人肚子饿,老吃不饱,所以感觉吃啥都香,其实她做的饭根本没什么油水,油很少、可人家炒的面却不粘锅也不糊还是散的那种,也不黏糊,很佩服人家做饭的手艺。
一碗饭一般卖五毛或一块,凉皮凉粉啥的卖两三块钱,不过那一般只有有钱人才能吃的起,魏大勇当时每次去都是吃五毛钱的面条,因为穷且饿,只能吃面条,吃完感觉还缺一点,就从那水壶再倒点水一喝,然后心满意足的用袖子把嘴一抹跑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