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扬名之战(1 / 2)
最终袁绍和韩馥两人的骚操作,在政治上不仅没占到丝毫便宜,反而把自己手下人心给搅乱了。
尤其是韩馥,他的官位权威性原本来自于长安朝廷,在冀州其实没有多少根基。
如今又要另立中央,那么冀州牧的合法性,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与其他诸侯不同,冀州牧这样的封疆大吏,就连袁绍这个自封为车骑将军的盟主也没有资格任免。
如此一来,韩馥既自绝于关西朝廷,又得不到关东盟主认可,活生生把自己玩成了政治孤儿。
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韩馥自己都没能带个好头,给人一种乱臣贼子的形象,毫无丝毫忠诚可言,那也不用指望底下众人有多忠心。
很快,军方大将麹义率先公然反叛,不再认可韩馥的统治。
更为严重的是,韩馥从老家颍川邀请过来的那些名士,也开始光明正大与袁绍勾勾搭搭。
毕竟汝南和颍川之间相距不远,向来就有汝颍一体的说法。
这两地名士沾亲带故,世代联姻。
比起“天下楷模袁本初”来说,韩馥的名声臭了大街,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如此,良禽择木而栖。
颍川名士目光长远,也就不在乎什么老乡情谊,更愿意选择根正苗红的党人领袖去投靠。
而冀州本土名士,同样不怎么待见韩馥。
其实让冀州名士离心离德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那些韩馥从颍川带来的老乡。
颍川老乡刚来冀州就拉帮结派,争权夺利,早就让本地人心存怨愤。
到了此时,麹义所代表的军方、颍川乡党、冀州名士三股势力同时发作。
韩馥手底下顿时四分五裂,内外交困。
至于袁绍,毕竟是关东盟主,手下兵马也是自己亲自招揽而来。控制力不同,情况自然也有所不同。
袁绍的车骑将军虽然是自封的,但也得到了天下不少人认可。
从这里就能看出,袁绍当初自封车骑将军时,大量批发将军官号的先见之明。
只要那些诸侯不想丢掉将军官位,就不得不默认对袁绍的支持。
所以一时之间,袁绍虽然名声同样受损,但手下暂时还算安稳,不至于像韩馥那样搞得众叛亲离。
不过袁绍想要另立中央的骚操作,终究还是引起了反噬。
至少酸枣那帮诸侯看在眼里,心思也全都乱了。
盟主袁绍都没了讨董的想法,那他们肯定也要自寻门路,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实力。
往外打占不到便宜,那么内部矛盾也就越演越烈。
到了如今,酸枣风声鹤唳,几乎就要到了爆发内讧的临界点。
就是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下,晁盖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他跟吴用两人反复琢磨之后,决定还是外出躲避一段时间,以免真成了桥瑁的陪葬品。
因为担心危险,所以这次晁盖撤离得极为干脆。
除了石秀和戴宗两人留下打探消息,其他人都被晁盖一起打包,全部带到了阳城山那边的山寨。
好在他人手不多,外出倒也方便。
在军营横行霸道惯了,也没人敢来管他。
至于桥瑁,现在正是与刘岱翻脸的关键时刻,更是不待见晁盖这个不安定分子。
说不定在桥瑁心目中,还真就是想要等他忍不住了,赶紧自己滚蛋。
所以一切顺风顺水,晁盖带着兄弟们再次回到了阳城山。
刚到山寨还没来得及安顿下来,晁盖就听到樊瑞过来汇报,说是雒阳那边又有了最新的消息。
“你是说孙坚又出兵了?”
晁盖顿时有些欣喜。
他这次带人出来,首先当然是为了躲避酸枣内讧,其次也是想看看有没机会去讨董战场上分一杯羹。
参加讨董大战,本就是为了扬名立万,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一直磕磕绊绊,讨董也不顺利,不过晁盖对此的认知,仍然非常清醒。
樊瑞此时已经训练出了几百人马,都是按照晁盖要求打造的那种穷人版持矛盾兵。
依然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连甲胄都没有几套。
但每人一矛一盾,再背上几杆标枪,终究有了点精锐的样子。
有了这队精锐,晁盖也就有了加入战场的底气。
“梁东之战惨败后,孙坚收拢残部,又得到了袁术兵力补充。
“趁着董卓收缩回防,孙坚已经带兵一路北上,正式进驻了阳人,看样子是准备在那里与董卓大军再次交战。”
樊瑞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细致,对周边情报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