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宴会开始 新罗挑衅(1 / 2)
没过多久,随着一声深沉的长号声响起,郑国皇帝魏健携着皇后和一众后宫嫔妃入了场。殿内各方来客纷纷跪拜行了一个大礼。
“各位来宾平身。”皇帝虚扶一下说道。
待台下的宾客坐定,皇帝运足了元气高声说道:“今日是元宵佳节,郑国大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朕今日携家眷,与列为臣功和各国使臣欢聚于此,主要是为了庆贺三件事。这第一件事自然是共庆这元宵佳节。第二件事是为了庆贺郑国与新罗修永世之好。第三件事则是为了奖赏我郑国的功臣。”说完这句话,皇帝偷偷向新罗国使团的方向瞥了一眼,发现他们正一脸不屑的低着头。皇帝在心中鄙夷的对着新罗使团冷哼一声,随后便提高了声调面不改色的继续说道:“今日正可谓三喜临门,但若无我军将士之付出,必无今日三喜临门之盛况。因此,今晚第一项当属封赏我郑国的各位臣功。”说罢皇帝便转身坐回了龙椅上,让李总管宣读给各位燕京将士的封赏。
赵斌虽然早已经通过杨毅得知了皇帝对自己的赏赐。但让他倍感意外的是,皇帝除了赏赐给了他一个子爵的爵位、相应的食邑、进士出身和工部七品主事以及一千两白银以外。另外还赐给了他一座三进的子爵府以及太学博士身份。要知道按照郑国礼制,只有伯爵才能被赐予郑京内城的三进府邸。而太学博士虽然没有进入郑国官制序列,但也是按照从七品级别发放俸禄的。太学博士,是可以在白天进宫面圣,给皇帝和皇室贵戚讲课并提供咨询服务的。如今三品以上京城文官,都有太学博士身份。
‘或许府邸和太学博士才是永清公主说的意外吧。’赵斌在内心感叹道。
其实比赵斌这个当事人还意外的是在座的各位大臣。他们不明白,原来已经与皇帝商量好了的对赵斌的赏赐,已是天大的恩宠。但为何临时又被皇帝加上了几条,难道从未见过皇帝的赵斌,已经通过长公主获得了恩宠?又或是皇帝即将重用赵斌?但不管怎么说,在座的各位大臣和皇子们听到这个封赏以后,再也不能坐视赵斌不理了。回去以后定要加强对赵斌的拉拢。
不过一小会儿的时间,李总管便将对燕京大营诸将士的赏赐宣读完毕。不出意外,杨将和左祝经过此战均晋升为上等折冲府都尉,不过左祝却是被调回了京城,进入了禁军皇城营,专职保护东宫。
杨木兰由于最后的过错,因此此次并没有被列到赏赐名单上。
然而当殿内列为大臣听到对杨毅的赏赐的时候,都瞬间明白了皇帝要另外赏赐赵斌的用意。杨毅被加封太子少傅、三等山海公,调任枢密院副使。杨毅看似是加封了爵位和荣誉。但事实上是让他离开了军队,不再继续掌兵,削了兵权。这倒也正常,如果继续让杨毅在燕京大营干下去,杨毅即使不起异心,皇帝也要起疑心了。于是在殿内的大臣们都认为,为了给杨家一点补偿,皇帝便格外开恩,超规格封赏了赵斌。
当然皇帝自己认为此举其实是一件三雕的事。一来是削了杨毅的兵权。二来是为了堵住朝堂之上各位大臣们的嘴,不让各位大臣觉得,对赵斌的赏赐特别突兀。三来是为了重点培养赵斌,同时又为了保护他,不让其他年轻的才子和大臣对赵斌心生嫉恨。
当然杨毅对于自己的调动并不意外,还倍感欣慰。他认为自己已经在燕京大营待了够久的了,早就想回郑京养老了。从内心的角度讲,他也该让位给年轻人去建功立业了。皇帝的这个封赏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唯一遗憾的是,此生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收复关外故土了。
魏兰与杨毅的想法基本一致。她从内心里也认为此时正是功成身退的好时候,至于收复关外故土并不是她首先考虑的。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讲,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听到皇帝将杨毅调离燕京,心里最开心的自然是在座的新罗使团。
五年前正是杨毅接替冒进战败的原燕京大营都督王玄谟,力挽狂澜,在抚宁城下,阻挡住了兵锋正盛的新罗大军。将新罗赶出了山海关。虽然最终郑国还是丢失了燕山南麓以北的所有土地,但是却稳住了阵脚,阻止了新罗的进一步推进。
虽然去年新罗卷土重来,却依然被杨毅携燕京大营,挡在山海关外不得前进一步,同时因郑军灵活的采取游击战战术,反而使新罗丢失了大片土地。因此新罗国朝野自大的认为,若不是有杨毅率领大军镇守燕山南麓,新罗国的军队此时早已打到黄河北岸了。
所以当新罗使团所有人,听到郑国皇帝要将杨毅调回郑京时,都面露喜色,在心里开心的笑了起来。
封赏的旨意宣读完毕后。鸿胪寺少卿李密又代表郑国和新罗国使团正使崔顺廷一起宣读了两国缔结的条约。紧接着大殿里又是一阵歌功颂德声音,无人不称赞皇帝的英明。
天色渐暗,皇帝再次起身宣布晚会开始,大殿之内又瞬间安静了下来。随着琴瑟之声响起,宴会的文艺节目表演开始。
一段魔术表演过后,皇帝挥手示意演出暂停,对着新罗国使团问道:“贵使可曾在新罗见过如此玄妙的表演?”
崔顺廷起身拱手对着皇帝行了一礼回答道:“我国皇帝陛下,向来注重算学和格物,此等奇巧淫技,入不得陛下的眼。”
皇帝听到崔顺廷如此说,却是明白,这是在暗讽自己只懂享受而且无知,不重视技术。但是皇帝也不生气,只是给鸿胪寺少卿李密使了一个眼神示意他继续与崔顺廷辩论。
李密看明白了皇帝的肢体语言,于是起身说道:“我郑国亦重视算学和格物。已故老臣张衍便是算学方面的专家。其所造巡天仪更是能准确计算节气的到来。不知新罗可有与之相当的学者?”
崔顺廷轻蔑的笑了笑说道:“有此算学之能学者,在敝国已不少于四十人。近两年内凡敝国进士及第者,皆能为之。”
李密知道新罗国通过五年的教育改革,在近两年内带动了科举体制改革,但具体变成了什么样他并不清楚。但他自忖像张衍大人那样的算学天才,新罗国再厉害也不可能在两年内培养出4人来。于是决定赌一赌说道:“尊使所说科举改革之事在下确有耳闻,然张衍大人才学古今少有,且早已文明两国。贵国两年之内便有四十余才子可及张大人之才,莫不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非也非也,李大人如若不信,可以问问在下的副使,金智能,他是去年的殿试第五名。”崔顺廷轻蔑的回答道。
“在下金智能,是去年的殿试第五名,算学第一名。此次为了特别感谢皇帝陛下邀请我等赴宴的美意,特别献上我国去年乡试、省事、殿试算学题目和答案以及解析各一套,还请陛下阅览。”说罢,金智能将试题和答案以及解析都交给了李总管。
见李总管回身朝皇帝走去,金智能又揶揄道:“想必贵国人才济济,定有能臣解得此题。”
皇帝拿起李总管送过来的殿试试题,看了看。顿时心里凉了一截,他愣是看不懂这题目问的是什么。本身想给新罗使团来个下马威,却没想到新罗使团有备而来。搞不好这次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看到皇帝面露难色,李密为了帮皇帝解忧,赶紧把难题接了过去说道:“陛下,我郑国人才济济,此等小事怎可劳陛下费神。请陛下将次试题在大殿上传阅一番,自有良臣可解得此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