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锦绣(1 / 2)
近五更天,四周仍是一片漆黑,县城的侧街上,两个人一边互相埋怨一边急步行走。
“我都叫你早点起身啦,你还磨磨蹭蹭,等下整条街都是去挖宝的,去迟了,毛都不剩啦!”
“我昨夜都叫你把货担寄存在掌柜哪里啊,四更天去拍人家房门说要寄存行李,掌柜要不是看在你是住客的份子上,不打你一顿已经很客气了,还说我磨蹭!”
这两人不是牛大宝、钱半仙,却又是谁?
待到他们转到主街上,二人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
却见那内城门前,已密密麻麻站满了手拿火把、肩扛锄镐、等待开城门放行的寻宝人众。
好不容易挨到五更三点,城门打开,人潮便豁地一阵涌出,朝着城西流去。
牛、钱二人随着人流,走了约莫十里路,到了一道大河边,此时已天色大亮,队伍忽然在前边停住了,二人赶紧往前看查看原因。
只见一座七墩木桥横卧在河上,桥长二十余长,桥头有一石碑,上刻“锦绣桥”三字,七八名皂吏,拦在桥前,不准通行。
有心急之人,上前询问,那皂吏大声喝到:“县衙有令,稍后公告。”
等到红日东升,桥头路人越聚越多,约有两百多人,众皆喧嚣。
一队十来人的队伍,抬着一杆滑轿,悠悠前来,那轿上坐着纸扇轻摇的,却是崇文县的师爷。
师爷落轿后,取出一张黄纸,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
崇文县正堂为修理锦绣桥征纳经费告示,崇文县城西河上有木桥,名曰锦绣,建造年久,历三十七年,近日得工房干事详查回报,桥身木梁有蠹蛀之迹,为保吾之子民出入之安全,兼之以防夏日山洪爆发之万一,致使交通断绝,故理应尽快重修,资金预估需银一千八百六十两,然本县府库空虚,实难拨资,上报州府,又恐繁琐,时间冗久,为尽早动土完工,通达周边,现本堂决定,临桥设卡,向四民征纳桥资,即日起凡过此桥者,皆收银二钱,直至收足建造所需费用为止。如有生扰滋事、拒不交钱、或恃强闯卡者,守卫可即刻缉拿,收监治罪,段不姑贷,须至示者,右仰知悉,张挂晓谕。大化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师爷念罢告示,将黄纸交由小吏往石碑上一贴。
众人听罢,连连惊呼,嘘声一片。
师爷皱起眉头,纸扇一收,大声喝道:“不准吵!要过桥的,这边交钱,只限当日往返一次!”
人群中分出三人,为首的是个锦帽白绸衫的公子,面如冠玉,相貌堂堂,帽檐上缀着一颗拇指大的明珠,光彩熠熠,腰配锃光彩石宝剑,贵气逼人。
他身后跟着两个仆从,一个稍显矮小,肩上挑着一担姓李,分量颇重,压得扁担两头都弯了,步履神态却异常轻松。另一个身材魁梧,似铁塔一般,肩上扛着一把乌漆漆的大伞。
那皂吏伸手拦住三人。
扛伞仆人虎目微怔,白衣公子微微摇头示意不可动粗,向身后的挑担矮子努努嘴示意。
那矮子放下担子,扁担砸在地上,咚的一声闷响,地皮微震。
钱半仙悄摸摸拉拉牛大宝衣角,在他耳边嘀咕道:“铜扁担,玄铁伞,这伙人不简单。”
矮子从行囊里取出银子,掂了掂,约莫足数有余,然后恭恭敬敬呈给他的主子。
那白衣公子笑笑,接过银子,随手将它往桥栏杆一拍。
“拿出来,便是你们的,不用找补!”
只见那一小锭银子,便平平整整嵌入木质栏杆之中。
人群中一阵惊呼!
一干皂吏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见这三人摆明是戏弄自己,个个气的牙痒痒,脾气上来了,个个将手搭在刀把上,但马上反应过来,自己这三拳两脚功夫恐怕不是对手,那刀便尴尬地抽出一半,停滞在手中。
那为首捕头正举棋不定,自然而然地望向师爷,等候他命令。
师爷已在人群外瞧的一清二楚,心想这三个不是什么好捏的柿子,搞不好自己要被他们捏爆。
于是赶紧摆手,示意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