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7)(1 / 2)
“好了,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古人咋起名字了,通过古人起名字和号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呢?”
“老师。”吴小刚说,“原来古人特别讲究名字嘞。”
“当然了。
“老师。”张秀玲似乎生怕说错了,说话的语速很慢,“我觉得古人起名字的时候特别重视名字的含义。”
“是吗?”
辛怀玉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张秀玲,看得张秀玲都有些不自信了。
“是吧!”
张秀玲更加小心和犹豫了,似乎吃不准自己理解得对还是不对。
“刘丽同学,你觉得张秀玲同学说的对吗?”
“我觉得对的。”刘丽也有些犹豫。
“那你能给老师举个例子吗?”
“比如……比如……陶渊明看到门口五棵柳树,就给自己起了个五柳先生的外号。”
“嗯。还有吗?”
辛怀玉看向其他学生。
“老师,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苏轼的爸爸苏洵给他起名轼是希望他不要忽视看起来不重要的事。”
“嗯。很好。其实不止古人,现代人也很重视名字的含义。上面我们说了钱三强,下面老师再说两个。
“林徽因,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建筑师,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的名字就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在诗经里,是美誉、美德的意思。”
“梁思成,林徽因的丈夫,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的儿子。他的名字也出自《诗经》‘汤孙奏假,绥我思成。’成即成就之意。反映了梁启超望子成龙的心境。梁思成果然不负所望,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被誉为‘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所以呢,同学们说刚才张秀玲说的对吗?”
辛怀玉这才转了回来。学生们听到这儿,自然知道了张秀玲理解对了。张秀玲也高兴的坐在那里为自己的小成就洋洋自得呢。
“是啊!”辛怀玉感叹道:“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寄寓了父母对孩子殷切的期望,或喻以恬静美丽的外貌,或喻以高远的志向,或希望孩子有着高尚的品德。对中国人来说,给孩子取名,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了,是父母、祖辈们最真诚的期盼和祝福。每一个名字里都深藏着父母深切的爱啊。唯有细细品来,方能感受到其中滋味。说不定在你的名字,也拥有着诗意的爱,伴随你的一生呢。”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我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跟父母交流一下,问一问父母为啥给你起了现在的名字,里面有没有父母的爱意?有没有父母的期待?含着父母怎样的爱意?怎样的期待?好吗?”
“好!”
“我们知道古人除了父母给取的名和字外,还会根据自己的志趣给自己取字,取号。老师就想,不知道我们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志趣?能不能给自己也取个字或号?要是那样的话可真是太有趣了。你们说呢?”
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了。
“好了!”辛怀玉压住了下面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回去以后同学们把老师今天布置的任务完成好,我们明天的课上再交流好不好?现在下课!”
辛怀玉的第一课总算是完成了。
看着学生兴高采烈蹦蹦跳跳的身影,辛怀玉欣慰的笑了。虽然辛怀玉知道这一堂课里自己讲了太多,学生未必全能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
辛怀玉因为第一课而沉浸在幸福的愉悦之中。他想,人生也罢,教育也罢,有时真的只需要一粒小小的种子。就算这粒种子种在了荒芜的土地上,条件适宜也会生出一片盎然的绿意。生命本来是勃勃然拥有坚韧与奋励的的,生命本来是欣欣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充满了光辉和灿烂。生命是光明,是光荣,是恢宏的乐章,响彻云霄。而我们只需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只需把这蕴含一切美好所有未来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田。种子不会轻易死去,将会一辈子活在他们心田。即使在一片黑暗中,在污浊的罪孽中,它仍将作为一个亮点,作为一种伟大的启示而潜伏在他们心中。
辛怀玉没有把人生想象的过于乐观,但辛怀玉坚信光明的种子必然会萌发,必然会茁壮成长。
现在辛怀玉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了。
辛怀玉敏感的发现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总爱异口同声。而异口同声回答出来的问题通常是没有丝毫意义的。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净是些无意义的东西,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放弃了独立思考而随众的行为发展。这是辛怀玉所不能容忍的。
辛怀玉想,这可不是能够忽略的问题。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把自己给走丢了。从历史上的一个声音,到当下学生喜欢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似乎有一种东西在滋生蔓延。辛怀玉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但他还是明显感觉到应该制止这种东西的滋生蔓延。
他首先反思了自己在课堂中引发异口同声回答问题的问题,那些问题里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内容,或者说根本就不需要独立思考,学生只需要根据老师的导向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就行了。
那么老师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除了必要的营造课堂活跃的氛围外,更多的恐怕还是老师也正在逐渐丧失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思考吧。我们当然可以把此类问题的出现归结为老师懒,懒于备课,懒于从学生独立思考的角度设定问题,懒于自我思考。但仅仅一个懒字似乎又不能涵盖课堂中大量存在的无意义异口同声。
其实很多老师工作还是很勤奋很努力很尽心的。那么,就是老师的勤出了问题。勤咋会出问题呢?
辛怀玉仔细回想了自己准备第一课的过程,包括问出毫无意义的问题,包括不断的抖书袋子,他突然意识到,明明是要在课堂中成长的学生恰恰是他想的最少的。甚至可以说他的思维里压根就没有学生。
灵光一闪之间,辛怀玉惊出了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