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四步走”发展战略(2 / 2)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必须要一步一步来。最基础的就是要提高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这是目前的头等大事。
王多馀告诫自己,要认清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只有把生产力提升上去,把吃饭问题解决了,有了大量的物质富余,大熊氏才能进化出初级的有组织的社会形态,才会诞生完全脱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高级工匠和产业工人。
而要想发展生产力,人的问题是最基础的,应该尽快摸清人口的底数。
在这之前,熊仓和老祭司等人告诉他,部族大致有近八百人口。但受限于他们的统计能力和组织水平,对于部族确切的人数、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族人和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都是一笔糊涂账。
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为此,王多馀准备开展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编户齐民。
这项工作不仅是大熊氏发展史中的一件大事,恐怕也是这个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其意义不亚于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
编户齐民,简单的说,就是要把大熊氏所有人头搞清楚,把每个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大致相貌、拥有财富等情况调查清楚,并一一载入户籍,便于王多馀掌控和管理。
为什么说这是上古时代的重大历史转变呢?
因为,以大熊氏为例,在此时代的社会结构中,所有人都隶属于部落社会结构,每个人都受原有体制下的长老、祭司、族长的管辖。
这种管理方式异常粗放,带着极为蒙昧的上古特色。通常就是一户人家隶属于这个部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一户人家具体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族人和部族领袖只知道个大概,而且有时甚至还出现偏差。
他们的身份、社会职业和工作分工也极为粗糙,毫无规划和统一管理,在原始公有制逐步瓦解、私有制逐步出现的此时,管理异常混乱,生产效率和治理能力极端低下。
王多馀不能容忍这样的方式,不能容忍旧体制对他权力的羁绊。他必须要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统一管理、科学管理,让大熊氏的社会组织结构走在这个时代前列。
接下来的几天,在王多馀的命令下,整个大熊氏开始动员起来。
以菽离为首的几个少男少女,再加上熊仓、熊微、熊有鸡等人,用了五天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形成了一份名册和详细的档案资料。
名册里,每个人的名字、年龄、性别、血缘关系写的一清二楚。
经过统计调查,目前,王多馀所掌控的人口总计有785人。
从性别看,男性46人,约占585%;女性325人,约占415%。
从年龄看:1-12岁的儿童56人,占7%(其中,男童26人;13-18岁的少年少女92人,占117%(其中,男性5人;19-45岁的青壮年48人,占612%(其中,青壮男性288人。总体上,能够参加基本劳动和战斗的男性(13-45岁为338人,约占总人口的43%。
46-55岁左右的老年人31人,占4%(这部分老年人都有一定的轻体力劳动能力,56岁以上的老年人13人,占16%(基本丧失劳动力。
从技能看:会打猎的有75人,会种地的有25人,会捕鱼的4人,会制作陶器、竹器、木器等“技术工种”11人。
当然,鉴于大熊氏没有年龄的概念,这些都是王多馀费了老多脑细胞教会菽离他们估算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大体上描述了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