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千年外传:克虏伯的英雄(1 / 2)
斯特罗曼克虏伯成为克虏伯军工领袖一始,就发表了面对所有克虏伯家族成员的演说。
当时的克虏伯人还在犹豫,是不是要投靠海伦芬人,或者重新加入柏林同盟。
可斯特罗曼成功说服了所有克虏伯人,克虏伯军工需要独立自主,绝不屈从于任何势力!
他也不会相信那张与海伦芬的协议,能保障克虏伯和平的唯有军事实力。
西元2148年,也就是布拉格战争爆发前的十五年,克虏伯军工就进入了战备状态。
虽说克虏伯军工只是一家企业,它与西边的海伦芬财阀比起来,体量连一个零头也不到。当然,斯特罗曼克虏伯的决心,也是有底气的。
克虏伯军工所掌握的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军事科技,而且他们还有对手都没能掌握的隐藏杀手锏,十二马赫高能电磁炮。
在大灾变之前,电磁炮概念就已经出现过,但由于地球有自身的曲面,需要靠动能平射的电磁炮就成了鸡肋。
如果电磁炮弹以十二马赫的速度平射出去,在同海拔高度的情况下,其有效杀伤距离不到十公里。
但克虏伯的电磁炮弹上,增加了一个下压喷射器,使得实心弹飞出炮膛十公里后,喷射器开始给炮弹增加一个向下的力,从而纠正了电磁炮弹的飞行线路。做出了这样的调整后的电磁炮弹,在同海拔条件下的有效射程,就可以达到三十四公里。
可是,这点射程还是不够的,即便因为屏障乱流干扰,各大势力都放弃了射程几百公里的火箭炮开发,就算是普通远射榴弹炮的极限射程也有三十六公里。
而根据克虏伯战术部门的估算,现有电磁炮必须能够摧毁八十公里以上的敌军目标,才能有效遏止敌人的冲锋势头。
八十公里射程并不是电磁炮的射程无法达到,以电磁炮的动能足以把炮弹推出去二百公里以上,但问题是如何能有效的打击到地面上的敌军。
斯特罗曼在被认为是一个天才战术家之前,首先被认可的是他天才的工程设计能力。
既然技术上无法解决电磁炮弹落地问题,那斯特罗曼就从其它方面着手。
斯特罗曼已经注意到,布拉格的地形本身对于电磁炮发挥就是一种优势,历史名城布拉格修建于本地区地势最高的伏尔塔瓦河右岸,制高点海拔能达到38米。而区域内其它地区的平均海拔只有19米,如果把距离放到以布拉格城为中心的八十公里范围,那海拔就只有15米。
布拉格城占据了伏尔塔瓦河流域的制高点,如果能把电磁炮运抵布拉格城的制高点上,那么打击海拔19米的区域,电磁炮的射程可以延长四十九公里,如果打击海拔15米的区域,那么电磁炮射程更能延展五十四公里。
这么一算,加上原本的三十四公里落地射程,打打八十公里外的地面目标绰绰有余,理论上克虏伯ea-1电磁炮的平射着地射程,甚至还能打到地势更低的百公里以外的目标。
当然,这也只是数学上的计算,到了实际上,布拉格周边的地形崎岖,肯定无法让平射电磁炮一览无余的开火,于是斯特罗曼就带人,到处勘探地形,在数年内,把所有可能阻挡电磁炮开火的地形,或铲掉或者填平。
以此保证当电磁炮开火时,布拉格城周边八十公里范围内,敌人再无掩体可以躲藏。至于战争爆发后,敌方可能修建的人造掩体,以目前人类掌握的材料科技,任何掩体应该都经不起克虏伯电磁炮的一击,所以躲在人造掩体后面反而是目标更大的找死行为。
当然,这还不是斯特罗曼准备的全部,因为当克虏伯人所预料的主要对手是来自西方的海伦芬,但如果敌人来自于东方呢?随着时间的推进,斯特罗曼越来越感觉到,东方正在崛起的马其顿帝国之可怕。
于是在斯特罗曼的带领下,克虏伯人围绕布拉格城修建了混凝土城墙,城墙最高处达到一百二十米,正好拉平了与伏尔塔瓦河右岸至高三百八十米海拔等高,并且在城墙上修了两排磁悬浮轨道。
因为斯特罗曼的布置,所有的重型高速电磁炮都可以通过轨道在海拔三百八十米的城墙上高速移动,随时可以把布拉格城全部火力快速移动到城市任何防御节点上。
而且这种轨道不仅仅起到了运输作用,可以源源不断的把炮弹后勤物资送到开战现场。轨道还运用了特高压输电技术,通过轨道的能量传输,为ea-1重型高速电磁炮提供了发射能源。
理论上,克虏伯的电磁炮可以实现无限开火。当然,大战开始之前,一切都只是理论。
如此一来,无论敌人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敢踏足布拉格城市八十公里内,都将遭到克虏伯ea-1电磁炮全方位且无死角的打击。而潜在对手海伦芬与马其顿所用的区区三十六公里射程重炮,根本摸不到布拉格的城墙。
当然,斯特罗曼克虏伯也预料到了这场战争会旷日持久,甚至会持续数年,所以物资的储备尤为重要,于是斯特罗曼将所有克虏伯军工贸易所得,都换成了材料与能源储备,以及最易储存的粮食。
至于布拉格其它民生项目都被克虏伯军工停了,所有供应都进入最严格的战时计划经济。
斯特罗曼克虏伯带头将每天三餐改为了两顿最耐饥的简单饭食,衣服更是不穿到破旧就不换新的。
有领袖带头,克虏伯上下一心,至于‘克虏伯奴隶’,这一阶段消耗的就更厉害了,不过好在那一时期因为战争,欧洲难民很多,就连最苦的‘克虏伯奴隶’也出现了内卷。
许多欧洲人为了一口吃的,主动跳下了这个残酷剥削的深坑,即便都知道,八年协议后,能活下来的概率很小,可总比马上饿死来的好。
一切都在斯特罗曼的安排下,克虏伯有条不紊的为战争做着最充分的准备,时间终于到了命运的决战。
随着西元2162年慕尼黑被海伦芬财阀攻克,冯斯特罗曼已经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2163年春天,范德特海伦芬郑重送来了一封纸质的劝降信,语气中带有霸道的威胁。这种傲慢也打消克虏伯家族内投降主义者的侥幸。斯特罗曼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那名来送信的使节,向海伦芬财阀彻底释放了开战的信号。
但是,到了夏天,第一个进攻布拉格的敌人却是马其顿皇帝潘德夫亲率的帝国军。
十多万横扫东欧的帝国军,阵容齐整,旌旗招展,彻底连天,看的克虏伯斥候腿肚子直颤。
但是,马其顿皇帝潘德夫显然还不知道这些电磁炮的威力和射程,马其顿大军也严重低估了克虏伯军事科技能力。他们以为,就算克虏伯大炮射程再远,距离对方四十公里范围外是肯定安全的。
潘德夫命令部队快速前进,大军很快抵达了布拉格城外五十公里处,只要再往前推进十五公里,马其顿的大炮就能发挥威力。
潘德夫此时还没意识到,他的部队已经完全进入了克虏伯ea-1电磁炮的覆盖范围内。
克虏伯的数百辆载有重型电磁炮的轨道列车,已近顺着磁悬浮轨道爬到了东部的城墙上。
所有轨道列车到达了指定发射点后,就解除了悬浮状态,列车缓缓下降,与轨道死死紧握,进入了能量输送模式。
随后列车电磁炮就如蜘蛛一般,张开了八个触角,牢牢固定在地面上。
(即便电磁炮的发射没有很大的后坐力,但是由于炮弹出膛瞬间动能作用力的影响,也可能造成轨道车的脱轨,所以进入发射状态的ea-1轨道电磁炮车必须与地面铆定。
随着炮塔转动,密集而慎人的炮口闪着微微蓝光,齐刷刷的指向东方马其顿帝国军所在。
下一瞬间,布拉格全城停电,几乎所有能源供应都集中在那两根轨道上。
随着一阵连续的音爆,三百多门重型轨道电磁炮,完成了十次齐射,三千枚裹挟着风雷般音啸的实芯弹,以十二马赫的高超音速笔直撞向了密集的马其顿军阵。
一个毫无防备的马其顿军阵,完全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无论是轻装步兵还是重型坦克,无论是高级指挥官还是普通士卒,下一瞬间都化为残肢碎片。
一块大约十公顷的土地,仿佛被犁了一遍,红色的肉块与黑色的土地瞬间混杂在了一起。
黑土贪婪的吸收着红色的养分,相信这场战争结束后,这里回变成一片肥沃的农田。
好在,克虏伯的电磁炮受制于能源供给,并不能一直高速发射,不然所有帝国军人,都将滋润布拉格以东的捷克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