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阉人的心思(2 / 2)
本来紧皱眉头的卢植,此刻顿生笑意。他本来还想着这徒儿不会又惹事,却没想到反而给他解围了。
大汉虽然以孝道治国,但也知道防止冤假错案,因此有着十分完整的一套诉讼制度,如奏谳、虑囚等程序等。刘备向相关案件询问有关事宜,基于他们为自我辩解的机会,显然就是在走虑囚这一程序。
虽然卢植并不认为,这几个小年轻真能给自己辩解出什么。毕竟段熲敢拿这个案子来挑事,只要他稍微严谨些就知道先自己审一遍,得到最终结果了,这也是为什么卢植自己都懒得问的原因。
但刘备此举再问就不一样了,这种行为相当于是在表态两件事。一,我给过世家公子们机会了,如果他们自己辩不出来我也只能如此办事;二,走的都是行政流程我很熟悉,陛下只管放心。
而且,因为是刘备去做而不是卢植亲自动手,中间便多了很多可商榷的空间。
做得好了,卢植授意的。
做得不好,那就让自家徒儿回避一段日子,太学生的记忆都是短暂的,他们哪记得是谁。
最后也就是留下了卢植的徒弟做得不好,但维持了大汉律法,而事后卢植可以再去跟名士之间交流互助彼此之间心照不宣。
只要不放在台面上,一切矛盾都可以另说。世家大族都是老狐狸,要不是被愈发极端的太学给绑住了,他们哪里愿意给自己多整出一个对手。
这一下本来已经没用的程序,此刻却变得再次有用。卢植心下很是高兴,自己这徒儿自从解除灵魂封锁后,成长愈发迅速,真不简单啊。
就连段颎也不禁感慨。
刘备简单的举动,一下子把局面给卢植盘活了。而更关键的是,没有人是不满意的,包括自己和阉党。
阉党想要的难道是卢植的效忠吗?才不是!阉党才没有所谓的“政治见识”,他们只想安安稳稳地捞钱而已。
之所以搞得现在这样,对一个外来的名士如此警惕,无非是因为卢植这名声太大,怕他像曾经陈蕃、窦融、李膺那样,非得杀尽阉党。
在卢植看来,按照律令就是与大汉世家为敌,选择性包庇则是与大汉律令为敌。
可在阉党这边看来却不是如此。
如果卢植选择了包庇,那没话说,我们之间是敌人。
而卢植选律法呢?那他就可能是个尊重法理的人,而众所周知,全京都最怕律法的,恰恰是他们阉党,所以卢植即便按照律法进行处置,阉党也会对他心存警惕。
只有眼下这种愿意表达出合作意图的,他们才会认可。
只要对方没有想要把矛盾白热化,哪怕不表示效忠,阉党也完全可以接受。
只要明面上不闹事,心里不高兴又如何?
不满阉党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
段颎虽是武将,但并非完全不懂政坛诡谲。为苟全性命,他身为当世第一名将不惜自毁身份也要加入阉党,恰恰是因为他太懂了。
曾几何时,他段颎也是励志习古学、理安邦,想着用满腔热情与理想去改变大汉的人!
可偏偏因为他人的构陷,偏偏因为自己不懂政治,整得自己锒铛入狱,最后靠着当年的人情,被吏民求到了先帝跟前才出来。
要是自己当年也能这样子,在面对那其他家伙咄咄逼人的态势时,可以利用好这种小细节去缓解矛盾,卫青、霍去病的功绩,我也不见得做不了啊。
因为刘备的缘故,段颎基本认出卢植的态度,在他看来也就差不多了。说到底,他虽然咄咄逼人,但并非他真的想这么做。
他是大汉的将军,若不是为了完成有任务,何苦为难一个五经博士?
太掉价了。
他内心一点也不想。他见到刘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心里已经决定好了,接下来就放了几个人,就这样交差那边也不会对自己说什么。
他打算给个台阶下了,曹操却猛地发话。
“你们这些阉竖的走狗,张让、赵忠的鹰犬,别说抢你们掠夺来的娘子,我恨不得效仿李元礼,斩你们的狗头!”
曹操说完,还踹了囚车一脚,猛地瞪向袁绍。
袁绍反应过来:“我袁家四世三公,一直以来都对天子忠心耿耿,誓为天子守太平。”
卢植一愣,随即看向段颎。
段颎也是愣住了。
好不容易破局的刘备这下也惊了。
曹阿瞒,你真是我的宿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