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众志成城(1 / 2)
袁崇焕一阶儿一阶儿地下了城墙,铳炮声和惨叫声渐渐变得沉闷了起来。
徐敷奏依然陪在他身边,甚是紧张地道,“好一点儿了吗?”
袁崇焕缓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一直这样让徐敷奏搀扶着实在太不像话了。
他这人在现代就很怕欠人情,许多时候宁愿花钱也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而徐敷奏这样的关怀恰恰让他心存内疚。
袁崇焕轻轻避开徐敷奏的手,给自己找了个借口,道,“我早好了,方才不过是为了调解满桂与赵率教的关系,才在满桂面前示弱罢了。”
徐敷奏将信将疑,“真的吗?元素,你素来不是作伪之人呐。”
袁崇焕从鼻子里哼哼两声,刚想同徐敷奏解释两句赵率教的重要作用,就见原本负责在城内巡视四隅、编派民夫的金启倧和程维楧正朝这边走来。
“袁臬台!”
两人一见袁崇焕,相当意外地朝他拱手行礼,“我们正要去城墙上找你呢!”
袁崇焕赶紧正了正身形,以免让他们二人看出他刚刚因为心理应激反应吐过一场,“何事?”
金启倧道,“现下金军进攻越发激烈,我等想在城内招揽民夫,搬运土石,为城墙堵塞缺口,只是……”
袁崇焕蓦然想起开战前满桂和王喇嘛不看好发动群众参与战争的那些话,不禁接口道,“莫非是民夫招揽不来?”
程维楧摆手道,“不,不,是大家伙太热情了,就连那些从觉华岛撤入城中的百姓,都要求应征民夫,抗击金军。”
袁崇焕一怔,大喜过望道,“那不是好事吗?”
程维楧道,“确实是好事,不过成年壮丁倒也罢了,连老弱妇孺都要上前堵塞缺口,跟鞑子硬碰硬,我们总怕出事。”
袁崇焕点点头,道,“那这些老弱妇孺现在在哪儿呢?带他们过来,我看能不能帮着劝一劝。”
少顷,觉华岛原来的守将金冠和姚抚民带着一群士兵,护着老弱妇孺来到了袁崇焕跟前。
袁崇焕带着僚佐们慢慢走过去,士卒自行让开一个缺口。
百姓们一见袁崇焕,哗啦啦跪倒了一片,扑通扑通地磕起了头。
袁崇焕两辈子加起来都没受过这种大礼,赶紧屈身搀扶,“起来!快起来!”
当先跪着的老者全不理会,仰天高呼道,“臬台!陛下没有抛下我们?”
袁崇焕被这一声呼喊激得红了眼圈,这是多好的人民呐,“没有!没有!当然没有!陛下从来都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子民!”
老者叩首道,“草民恳请袁臬台,让我等上阵抗金,为天家荡平建奴,以尽绵薄之力!”
袁崇焕心下震动,只得反复道,“您快起来!快起来!”
老者接着道,“小老儿生于义州,年少时读过几年书,算得上是粗通文墨,但未曾得中功名,尔后娶妻生子,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过活,闲时便去村里的私塾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虽不甚富裕,但也平平安安地过了十几年,谁能想到,那该死的建奴啊……”
提及后来的兵祸,老者眼里滚出了两行混浊的泪水,眼泪顺着他面孔上的皱纹蜿蜒而下,在寒风中瞬间干涸。
袁崇焕惊讶道,“你等原来是义州百姓?那你等应是当年从十三山逃入觉华岛的罢?”
老者重重地狠点了几下头,“我等确实是先从义州逃入十三山,再从十三山逃入觉华岛的,当年义州有个豪侠,在十三山上带着大伙拒不降胡虏,拼命抵挡,奴酋一时攻不下山头,就想放火烧山,活活困死山上的人。”
“那逃入十三山的十万辽民却都是平民,人人携家带口,不能与奴酋同归于尽,当时我等左右不见朝廷的援军,加上不断有人冒险出逃,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小老儿与同村邻里商议,与其在山上被大火烧死,不如拼上一把。”
“幸得陛下恩佑,奴酋放火之时,老天正好降下大雨,奴兵守备松弛,我等便连夜逃出了十三山,在瓢泼大雨中昼伏夜行,洇渡上了觉华岛,当年下山之时,与小老儿同行的有三十多人,路上散的散,病的病,到上觉华岛之时,活下来的就只剩现在的这些人了。”
老者的凄怆呼号,使得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袁崇焕走近细瞧,那前来请命的老弱妇孺个个衣衫褴褛,眼前唯一的老者,也是一把凌乱虬结的花白胡须。
一个孩童瑟缩在母亲怀里,小脸冻得发青,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哭声。
饶是本性不喜欢孩子的穿越者袁崇焕也不禁触景生情,稚子无辜,他尚且不知生死,却已饱尝饥寒劳苦。
老者又朝袁崇焕俯首叩拜了一番,又哆嗦着手指,从怀里掏出一块素帕,帕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班班血迹,正中写着一串人的姓名,“这些手印,是我等当年逃出重围之时,咬破手指按下的,这些名字,都是当年与草民一道逃出,却不幸死于半路的同伴。”
“这一个名字,是草民出生不久的孙儿,当年我等躲在草丛间,建奴的骑兵就在附近徘徊,我这幼孙冷不丁嚎哭起来,怎么也哄不住,草民情急之下,唯恐孩儿啼哭引来奴兵,只得将他……将他……”
老者说到最后,几乎吐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那方展开的绢帕被他捧在两手之中,直直地刺到袁崇焕跟前,一个个姓名上都是染血的血印,简直堪称是触目惊心。
多少辽人的生命化作了一抔黄土,鲜血洒落在蔓草间,成为了后世史书上籍籍无名的一个数字。
袁崇焕一捂胸口,方才那种汹涌的呕意又回来了。
他理解了金启倧和程维楧的为难,在和平年代,这些老弱妇孺原本是最该被保护的人。
而现在他们却为了血海深仇,却自愿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任何一个良心尚存的朝廷命官,都无法心安理得地将这些当年在后金铁蹄下幸存的难民推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