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亳州之战(10)(1 / 1)
战场是个千变万化的地方,谁也不敢说能掌握战场的全局。每个人走上战场,能不能活着离开都要看运气,随时都会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战场的某个地方倒下,指挥官不可能提前预判所有情况。而人的智能、体力、意志力不同,情绪也会随时变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也是难以逆料的。因此,作战计划永远都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正如岳飞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打仗完全不做预案自然是闷头送死,可要想完全照着预案打,那也是白日做梦。
李过和高一功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们部下的伤亡速度要快于他们的预期。正在亳州西门的明军又发起一波攻势的时候,汤志被一发炮弹击中了,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一直有带头冲阵的习惯,这是农民军士气高昂的保证,却也使得农民军首领的伤亡率远超官军。汤志的副手明承祖、洪楼先各自接过了一半部队的指挥权,对清军发动了猛烈的复仇攻击,暴怒的奴仆起义军尽管杀伤了很多清军,但是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进攻也给他们自身造成了很大伤亡,张能费了很大力气,才让他们撤下来重新整队。李过认为该到自己出阵的时候了,他把城内的防务委托给孙守法,率领自己的亲兵开出了西门。
瓦克达见李过出阵,胸中也腾起了豪气,只靠苏纳、苏克萨哈父子是挡不住李过的,他也得亲自上了。他在大清朝的地位和李过在大顺朝的地位一样,一个是皇太极的侄子,一个是李自成的侄子,连年岁都相当。瓦克达传下命令,让自己的本阵向前移动。
但是瓦克达有一点不及李过。瓦克达从军已经整整二十年了,第一次出战就在宁锦之战中被满桂击伤,经历过的危险不计其数,可他经历的危险全都是战场冲锋时的枪林弹雨,他从来没经历过真正的失败。而李过呢……在失败这方面,他经验极其丰富。按理说这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但是这种无数次被逼入绝境的经验让李过对危险有更高的敏感度,在战场上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
比如说现在,其实并非主帅亲自督阵的好时机。明军的攻势虽然受挫,但是在数量上依然多于清军,清军既不能反击,又并非防线快要崩溃的紧要关头,其实并不需要主帅亲自到前线。李过亲自出阵是因为要重新整顿因汤志之死产生混乱的兵马,进一步对清军发动猛烈的攻势,他瓦克达凑什么热闹呢。
郡王亲自督阵当然还是有作用的,李过亲自发动的这次攻击果然又被清军挡住了。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明军在进攻受挫之后并没有后退,而是继续源源不断地攻了上来,张能和郝摇旗分从左右两翼包抄过来,明军仗着兵力更多,展开了全面进攻。瓦克达和明军打了这么多年,还很少见明军这么嚣张,不过他也没有失去理智,明军敢进攻自有他们敢进攻的本钱,贸然反击的话必定会吃大亏,反正他的任务只是牵制李过,不能拿部下的性命去冒险,瓦克达指挥清军缓缓后退,一直退到了营垒之中,凭借防御工事来抵御明军。
清军来亳州也没几天,又要攻城,又要向鹿邑方向派出援军,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修筑工事,他们设置的壕沟和土墙虽然能阻止明军的攻势,可毕竟与真正的城墙差得远。涡河北岸的清军营地也是一样,明军黑承印部在友军的掩护下,居然突破了一处清军的炮阵地,钉死了几门大炮的炮门。尽管很快就击退了明军,但清军还是对此感到十分愤怒,多尔衮自然不肯被动挨打,他派出三支队伍发动反击,结果不出所料,还是在杀伤大量明军的同时自身也死伤惨重。这场仗又打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谁也吃不下谁。
酉时刚过,亳州城中的民夫们把城头的大炮拖到了阵地上,开始炮击清军的营垒,广东新送来的红夷大炮可不是高一功军中的那些小炮能比的,强大的火力立刻压倒了清军,木墙土垒支离破碎。明军趁机发动了攻势,清军只有招架之功,连瓦克达本人都中了三箭,若不是清军武将都常有穿戴两三层铠甲的习惯,他直接便上西天了。多尔衮当然也关注到了南岸战局的变化,但是他一来无暇分身,二来也相信瓦克达能坚持住,当年辽东明军的炮火何尝不犀利,清军也不至于因此就崩溃,就算李过比洪承畴更强,要打垮瓦克达也要花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多尔衮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了。
在北岸战场,高一功却渐渐显出了颓势,清军从自己的营地内向外出击,更加从容有序,明军虽然也有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毕竟和清军花了几天时间建起来的营寨不能比。从中午到现在的攻击,让高一功折损了一批精干力量,他的攻击力大幅下降,军队士气也没那么高涨了。
“黑承印将军战死了!”
高一功从马上向东望去,可以看到明军的前锋溃败了下来,丁国栋负伤,黑承印战死,蒋国泰等人已经无法完全掌握军队。高一功早就全身甲胄了,见此情形,立刻带着自己的亲兵队顶了上去。
为了应对战场上的各种情况,所有将领都会在手中留足够的预备队以防不测,但是现在,所有的预备队都已经用完了,一下午的战斗产生了数千的伤员,光是组织民夫把他们后送就要分掉不少人手。由于中高级将领的伤亡很严重,高一功自己不上也不行了。他只带着三百亲兵加入了战线,不过很快就聚拢起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对清军发动了反击。目前夕阳西下,清军逆光作战,视线受到了影响,正是明军反攻的有利时机。高一功的这次突击不仅把清军的攻势迎头打了回去,还击溃了一股清军,来自榆林、宁夏、甘肃等地的精锐骑兵纵骑蹂躏,杀得清军人仰马翻。混战之中,高一功也血染征袍,手中的马刀都缺了口。就在高一功准备巩固战果,支援右翼被逼得节节后退的贺珍时,一支羽箭破空而来。
战场似乎安静了下来,在这一瞬间,仿佛战场上的所有人都听见了高一功坠马的那声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