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军斩张郃(1 / 2)
汉军将士见魏军仓皇逃荒,莫不欢欣鼓舞,喝彩声回荡在整个平原。诸葛亮望着汉军将士喜笑颜开,毫无喜悦之情,又见四周交尸布野,流血绛路,心生悲意,微微摇头,暗道:“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惜露出破绽,将自己陷入绝境,创出敌人可胜的条件,以诱使司马懿出战。此战诸葛亮大获全胜,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卤城之战,成为史上第一次破解钳形攻势的会战。
司马懿败逃六十里,最终退回上邽城。诸葛亮向前推进,兵围上邽。司马懿龟缩城中,不敢应战。
正当汉军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奉李严之命来到前线。
狐忠对诸葛亮道:“丞相,李将军命我禀告丞相:现今夏秋之交,阴雨绵绵,粮道泥泞难行,粮草难运前线,请丞相撤军。”
姜维等将一听,不愤恨不已。魏延直接骂道:“混蛋。我们刚刚打了胜仗,正是乘胜追击之时,怎可现在退兵?李严是干什么吃的?”
诸葛亮摆了摆手,示意众将禁言,随即脸色阴沉地对狐忠道:“李严现在何处?”
众将见诸葛亮语气不善,知晓其此刻已是怒意滔天。狐忠亦是胆战心惊,道:“在汉中。”
诸葛亮不再多言,挥了挥羽扇,道:“退下吧。”
狐忠、成藩依令退下。
李严毕竟是刘备留下的托孤大臣,所以诸葛亮尽管重权独揽,依旧给足了李严面子。在北伐之前,诸葛亮与李严函商军计之时,给了其三个选择,让其便宜行事:自汉中出兵,截断魏军粮道,此为上计;自汉中运粮给军,与魏相持,为中计;设粮运不足,则住祁山以南与魏人相持,待机更进,此为下计。
但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李严一条也没选,不仅没有及时将粮草运往前线,也没有率军前往祁山,与魏军相持。哪怕李严选择下策,只要其及时领兵赶到祁山,便可与王平两面夹击,困住张郃。虽说季汉步兵无法将曹魏骑兵全部歼灭,但足以给张郃重创。李严却将这一天赐良机无端放过。
现在粮草将罄,即便汉军形势大好,士气极盛,诸葛亮也不得不下令全军班师。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撤军,当即命张郃领军追杀。
其在卤城惨败,又被困在上邽十余日,脸面尽失,故派张郃追击。汉军正在撤离,不会与他们过多纠缠,即便两军交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还可以挽回些颜面,战报上还可以说将诸葛亮杀得狼狈逃窜,缴获辎重无数。
曹魏的破贼文书普遍以一为十,这是曹魏的潜规则,皇帝心知肚明,也不会2戳破。国渊就曾因如实写战报被曹操嘲笑。只要司马懿稍微斩杀些汉兵,便可在战报上大写特写,毕竟汉军退军是事实。
张郃知道司马懿此举只是为了挽回些颜面,便反驳道:“兵法有云: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现在追击,乃兵法大忌。”他不是主帅,挽回颜面这种事自然不是其应该考虑的。
所有的军事行动中,撤退是最难的。因为此时军心不振,稍有动荡,便将溃败如山。诸葛亮却是此道的高手。张郃自是不愿去追击诸葛亮。
司马懿却是厉声道:“你要违抗军令吗?”
张郃无奈,只得率军出发,追击汉军。却不料诸葛亮早料到魏军会为了挽回颜面而追击,早在木门道设下埋伏。等到魏军赶至木门道,汉军用上千张诸葛连弩发射箭矢,万箭齐发,如雨而下,张郃膝盖中箭,从马上摔落,随后被万箭穿心。
五子良将最后一将、陇右之柱张郃就此阵亡。
诸葛亮返回汉中,与李严见面,李严却问道:“丞相,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诸葛亮惊讶于李严之言,但也没有与其争辩,问道:“给陛下的上表送到成都了吗?”
李严不知诸葛亮为何由此一问,道:“已经送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