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结果(1 / 2)
夜幕为长安这座雄城披上纱衣,城内依旧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酒家、红楼中,清倌的歌声婉转悠扬,靓丽胡姬踩着轻快的调子舞步飞旋,说书人的惊堂木敲在桌面,说着今天城里发生的大事。
自然便是有个少年提着人头擂响了清水衙门前的登闻鼓,仅半日时间,就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口耳相传,有说少年是豪门遗子,为家族伸冤;有说少年寒门出身,遇大不平才选择提头上京;好几个版本已经初具雏形,只待完善。
皇城中一如往日,灯火辉煌,禁军巡守。
马车来到朱雀门,郭元振身着官服下车,看着眼前宏伟大门不由得恍惚片刻,十年司长未曾进宫,今日竟是已经第二次来到这道大门前了。
经过禁军检查后,他快步入宫,跟随太监来到御书房前,正了正衣冠,得到宣见后才推门而入。
御书房里只有三人,圣上坐在书桌后批阅奏折,深得圣心的内务总管高力士侍奉在一旁,还有如今同样为圣上所看重的当朝首辅宰相张九龄。
“郭爱卿来了。”
玄宗李隆基放下手里的奏折,微微抬头看向伏跪在地的郭元振说道:“起身吧,可有结果了?”
“陛下,已经审问完毕了。”
郭元振起身,将手中的卷宗恭敬递给高力士呈交上去,然后站在张九龄身边。
“让朕看看,到底是什么冤情才会让一个少年提头上京。”
李隆基拿过卷宗,看了起来。
卷宗并不长,很快就审阅完毕。
啪!
李隆基将卷宗拍在桌上,脸色铁青:“宣武三思进宫!”
“是,陛下!”
高力士弯腰行礼,立即出门。
“陛下,深夜宣调,不妥。”
张九龄上前一步说道:“若有要事,明日早朝也不迟。”
“呵……”
李隆基笑了笑,将闻鼓司卷宗递给张九龄说道:“九龄,你且看看。”
“这……”
张九龄接过卷宗,翻阅过后微微摇头说道:“武三思之子确是罪该万死,但此子之罪不可武断。”
“开朝百年,登闻鼓从未敲响,可以说是治国有方。”
李隆基说道:“朕在位数年,便出现这等荒唐之事,若不严惩,怎能安天下民心?”
“陛下,此事不急一时。”
张九龄摇了摇头说道。
“郭爱卿,夜已深了,先行回去歇息吧。”
李隆基微微点头,对郭元振说道。
“谢陛下。”
郭元振行礼,踌躇了一下说道:“陛下,那个少年……”
“先让他在闻鼓司待着吧。”
李隆基挥了挥手,郭元振便再次行礼退走。
御书房内便只剩下了他们二人。
“九龄继续说。”
李隆基看着张九龄说道。
“武云飞毕竟是武三思之子,也是太上皇的亲外孙,若是要处置,需从长计议。”
张九龄继续说道:“太上皇虽然已经不问朝政,但是陛下需顾及亲疏啊……”
“言之有理。”
眼中浮现母后的模样,李隆基轻轻点头,旋即叹息说道:“九龄,这朝堂,可还是朕的朝堂?”
“天下永远是陛下的天下。”
张九龄躬身说道。
“派人去询问一下母后的意见,那武三思,让他别来了,明天上朝领罪。”
李隆基揉了揉眉心,对刚刚折回的高力士说道。
“是,陛下。”
高力士领旨离去。
“这少年,倒也是个人才。”
李隆基轻敲桌面,看着卷宗说道。
“能够在不良卫的追捕下逃脱来到京城,心思缜密得不像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张九龄也点头说道:“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等明日早朝之后,如果他能在长安活过三日,就把他纳入长生曲吧。”
李隆基笑了笑说道:“希望能有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