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集:赵藩作攻心联(2 / 2)
不过,四川正式作为省份的名字,还是在元朝时期。
我们知道,元朝虽然寿命短暂,只有短短的97年,连1年都不到,可元朝为中国贡献了一个行政制度,就是建立了行中书省(行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在那以后,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
元朝在全国建立了11个行省,其中,四川行省全称是“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行省的衙署位于成都,统有9路5府,管辖范围包括今天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地方。今天四川北部的一些地方,则属于陕西行省管辖。
自此,“四川”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字,一直至今。
其实,四川还有一个简称,叫“蜀”,在全国的知名度也相当高。比如,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蜀绣,就以“蜀”命名,极少有人称它为“川绣”。再比如,我们前文书说过的“蜀犬吠日”。
大约在25年前,四川盆地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在新石器晚期,四川盆地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据东晋常璩(qu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周武王征伐商纣王时,蜀国还曾经派兵前往相助。这是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第一次交融。
唐朝诗人李白则在《蜀道难》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蜀国:“蚕丛及鱼凫(fu,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在那以后,“蜀”就成了四川的代称,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国时期,刘备在四川登基称帝,国号为“汉”,但历史上称为“蜀汉”。
提到蜀汉,就不得不提以下这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为武侯祠中悬挂的攻心联,系清代赵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2年所撰。作为著名的治世名联,攻心联内涵丰富,其核心在于“攻心”与“审势”。这副名联问世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赵藩(1851—1927年),白族,云南大理府剑川县(今云南省剑川县人,字樾村,一字介庵。赵藩幼从父学,被乡人视为“神童”,他从考中秀才到24岁中举,一帆风顺,但此后五次进京赴考皆落第。路途中,他接触到许多民众,深刻认识到了清末社会的矛盾,于是写下许多反应现实的诗词,引起了云南地方官员的注意。在34岁第五次进京考试失败后,云贵总督岑毓英邀他入幕府任职,聘为塾师。
光绪二十八年,四川大旱,民不聊生,百姓与在华外国人也不断发生矛盾冲突,群众纷纷揭竿而起,发起了义和拳运动,震惊全川。慈禧闻讯后,撤下四川总督奎俊,另任岑毓英第三子岑春煊为总督。
岑春煊未入成都便接管了军权,对起义军展开了血腥镇压。同时,岑春煊大量罢免、撤换、弹劾各种贪赃枉法的官吏,省内官场人人自危。
这时赵藩赶到成都,他建议岑春煊实施新政,如开办各种新学,培养人才等。他认为岑对义军、对省内旧吏过于严苛,便利用各种机会劝谏。二人虽有师生之谊,但岑春煊并未听信,仍我行我素,大肆屠杀百姓。几次劝谏未果,赵藩有了笔谏之衷,得知岑春煊将陪同客人游览武侯祠后,便在十一月上旬精心写下这副著名的攻心联,派人刊刻好后悬挂至武侯祠诸葛亮殿悬。
攻心联承载着赵藩忠于职守、体恤百姓的士人情怀,不仅是对岑春煊的劝诫,更借古喻今,启发后来治蜀者从“攻心”“审势”中思考治国安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