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集:杨时程门立雪(2 / 2)
理学和心学,都是教人怎么成为圣贤的学问。或者说是教人完善自己德性的学问。这是从心体上说的,心体就是念头产生处。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统称为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其实也并不完全矛盾,至少在南宋朱熹和陆九渊之前并不是特别对立,大体都是由唐代韩愈、张翰、宋初周敦颐、张载、二程等发展而来。
理即是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即理在心外。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陆王心学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心”的体认、体会、运用的学问,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的,是“由内而外”的学问。即理在心内。最典型的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儒家是一脉相承,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在讲一个东西。
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语出于《虞书·大禹谟》。这“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
先来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谓“人心”与“道心”的区别,也就是人的人欲与天理的区别;或者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区别;所谓“人心惟危”,即是说人们的那种物欲情欲,或追名,或逐利,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会制造出各种矛盾,甚至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终至于身败名裂。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由“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我忽然想到了金庸《射雕英雄传》九阴真经的第一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这句也是引自老子《道德经》,大概就是一个是说人心,一个是说道心吧。通俗的说,“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说大多数人会奉承讨好富人,希望得到他们的照顾。其结果势必使富人拥有更多资源,富者愈来富,贫者愈贫。这就是封建和资本剥削的本质。
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是中庸的思想,社会大同的追求,是当代中国共同富裕的理念。
或者说千古圣贤都是在讲这个东西。教我们去除人心幽暗,道家叫清心寡欲,佛教叫明性见心,儒家叫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体现的是人心的危害和道心的被压制。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要致力于人心和道心的平衡。人的各种欲望是很危险的,或声色,或货利,它们很容易走向危害社会和自身的极端;道心本身就内涵在人心之中,是把这些欲望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不偏向于放纵的一极,也不偏向于压抑的另一极,保持其适中的平衡的位置。而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我们很多情况下是容易走极端的。而一旦走偏了一点,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那个适中的位置越来越远,最终形成积重难返的境地。
笔者个人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只是把道心强加给民众,是一种封建社会统治者愚民的态度。统治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伪装成道心灌输给人民,从中获得利益。
而致良知,主张人们用心去体会道心,用行动去实践道心,寻求自己心中的天理,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人民自主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