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朝野震动(二)(1 / 2)
部员们都纷纷离开,此时文渊阁有只有三杨了。
“东里公,此次太皇太后又推出如此大政,且条理严密,一环扣一环环,听说这是皇上拿出水泥后小半天想出的。”杨荣看着很久没有提笔写字的杨士奇问道。
“太皇太后秉政不久就能又有此大政,不愧是太皇太后。”杨士奇恭敬的朝慈宁宫方向拱手施了一礼。
虽然不知道杨荣葫芦里要卖什么药,杨士奇自有应对之法。
杨荣直接拿起庶吉士送到自己面前的抄本,“国子监虽是大不如前,现在太皇太后这一手直接把国子监大大加强了。难道东里公就没点想法吗?”
杨士奇看了看眼在一旁认真处理政务的杨溥,“弘济你是如何看的。”
闻言,杨溥停下手中的笔,抬头说道:“东里公,此乃善政,就如太皇太后交代的那样,北方山川地理的情形已经是不容再忽视了,每年向行在大营和边军运输大量粮草,皆是糜耗巨大。如能改善北方农事,相信天下皆要称善。”
“弘济说道不错,此时正是我等阁臣一匡天下之时,秦时李冰父子,宋时钱俶王,皆以水利造福一方而名传千古,我等自入阁以来还未真正为天下做出多大贡献,只是在勉守成。”杨荣也不想讨论国子监之事了。
杨荣和杨溥都是进士出身,虽然此时大明还未真正形成,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规矩,但官员们已经隐隐有这样的共识了,只是之前的皇帝不是太过强势,就是对文官太好,也只能由皇帝安排了。
至于说国子监如果不是有生员转吏员这一条,敏感的官员们都快要回忆起洪武永乐朝的恐惧了。
杨士奇见杨荣挑起话题却又对国子监之事避而不谈,也就明白了两人的态度了。
“我曾听闻王振是个好谈兵事的,不过如今皇上开始关心民事,我等身负先帝重托,就应该支持皇帝的爱民之心。”
杨士奇郑重的说道:“勉仁、弘济,我等皆明白此等大政定有皇上参与,皇上如此聪慧,既是我等朝臣的福气,也让我十分担心天下的未来,皇上的大伴好谈兵事,朝野皆知,此时如若我等能将此等利国利民的大政做好,等皇上亲政,只要北方基础够好,就算真的兴兵北伐一次又如何。”
此时内阁三杨可不是大明后期那些畏兵事如虎的阁臣,大明的血性尤存。
历经那么大明历代性格各异的帝王,杨士奇知道只要大明皇帝真的想做的,他们这些朝臣的意见并不是很重要,作为一个一生见证大明无数风雨,辅政三十多年的老臣,对于在辅政的后期还能执行不下北方的民生大政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杨荣也应和道:“东里公所言有理,内廷事宜自有太皇太后把握,我等辅政之臣,就有为天下计而早作打算。”
“我也赞同此等善政。”杨溥简单回了一句,已经又处理起公务来了。
杨士奇见人心,“既然如此我们分别对这大政进行查缺补漏,之后再互相印证一番。”
-----------------
如果说水利建设的一揽子计划,对于大明顶级文臣们就是建立无上功业,达到名传千古目的。
那么对于中下层官员,乃至衙门办事的吏员来说无异于是往平静的水面扔下一块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