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国子监大扩招(1 / 2)
看着眼前的老妇人,就算在后世这样的老人几乎都能安享天年了,更何况现在这个时代。
让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掌握着这样庞大的王朝,对于她来说不是美酒,而是催命符啊。于是朱祁镇亲昵的上前为太皇太后沏茶捶肩,好一阵忙活。
等到太皇太后心绪稍解,朱祁镇继续说道:“太祖说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有此定论后,这样再看国朝学校有二,有国学,有府、州、县学。又有规定‘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这样一看,其实国子监人才来意并不比科举考生差什么,而当初,太祖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可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
“凡此种种,无一不说明国子监之事大有可为,只要按照刚刚讨论的方法,国子监监生的未来确定了,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国子监监生一味的好逸恶劳了,于是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我将它命名为国子监扩招。”
太皇太后疑惑国子监有这样的条件,可以直接开始安排差事了啊。心中虽如是想,但她却问道:“如何扩招。”
“其实太祖设立国子监就不是为了像举行科举那样,三年只选出那一二百大都只会务虚的人。国子监的设立就是为了,每年都能选出朝廷需要的大量通晓文墨的执行国策的务求实干人才。”
“洪武时的国策是‘编户齐民,清丈田亩。’如此繁杂的事靠少量的朝廷官员是完不成的,但太祖却靠大量国子监监生完成了,这个奠定国朝根基的国策。”
“而现在,大明的国策应该就是在休养生息的同时兴修水利,这样就需要用到大量能臣干吏,奶奶认为我这样说对不对。”
太皇太后被朱祁镇讲述的太祖治国之道吸引了,如果不是朱祁镇点破这点她是知道太祖英明神武,但英明在何处真就说不准了。
曾经在她眼中太祖的英明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及不被贪官污吏蒙蔽,杀起贪官来毫不手软。
现在才真正明白了真正的开国君王得了天下,根本不是税赋钱粮、民众徭役就会自动各归其位。
难怪同为起义军的天完、韩宋、陈汉之流最终无法定鼎天下,太祖皇帝的是行治国之道,其余势力根本只是军阀作风啊。
太皇太后也看过各种资料,也分析过各种得失,但她没想到习以为常的东西才是真正根基之策。
只能说是太宗靖难后,直接接手了太祖皇帝苦心建立的一整套制度,让她产生了天下不需要做什么只要有皇帝的名号就各归其位的错觉。
太皇太后直到此刻她才深刻的认识到,治国不只是要维持那表面情况,而且内中各理她还有多少是她没发现察觉的?
“奶奶我说的国策怎么样!”
与平时的朱祁镇一样开起小差的太皇太后,终于还是被不肖孙惊醒了。
“很好这就作为国策吧,我的罢黜一切不急之务还是有些草率了,天下之事连如何守成我都没看清啊!”太皇太后有些沉痛的说道。
“这天下的根基虽然已经被太祖打好了,却也不是万世不易之基,还是需要我等后人时时加固,此水利建设是该如此行事。”
太皇太后不可谓不真诚,说道地还是身在局中看不透局势,但真有人能点透其中关键,聪明人会改,迂腐的人会封闭,而太皇太后显然为了天下愿意做个聪明人。
太皇太后很快收拾心情,家国大事容不得太多个人感伤,于是又问道:“多亏皇帝慧眼,哀家终于能略微一窥太祖高妙手段,再好好说一说如何扩招国子监,皇帝国策确实需要很多人。”
朱祁镇郑重的说道:“要扩招国子监,还有最后一步需要改变,现在朝廷只有南北两大国子监,但只这两个国子监的生员数量,朝廷都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官位,有大国子监监生学成后一无所获,只得去参加科举。”
“这样现在朝廷要大量扩招国子监监生,而此时朝廷的各种官位又不像洪武朝那样空缺极多,等到大量的国子监监生历事积分足够,朝廷总不能失信于生员吧!”
“但只是两个国子监监生数量却不足以辅助朝廷施展国策,不是我看不起州县的官员,水利建设是足够的专业知识的,现在朝廷这一批州县官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明显靠不住想强行推行国策,很可能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