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次奏对(2 / 2)
“臣遵旨。”杨士奇说完拜了一礼就坐下了。
朱祁镇看太后与杨士奇的问答,还是看出一点心得了。
现在的内阁成员还不是大明中后期的样子,直接就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作为永乐朝以来的老臣,就算履历强如杨士奇,也只把自己放在真正的秘书位置,只是提供方案,最后的决定都要由皇帝拍板。
这才是真正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惜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得人来执行。
又听张太后环顾诸位阁臣:“皇帝年幼,今后早朝,先一日将奏折送入大内。择数件重要的事情,在早朝上议一议便是了。”
杨士奇听了微微一顿,还是回道:“臣明白。”
自洪武朝的规定,各地大事小请皆在早朝决断,以后不管永乐、洪熙、宣德,几位皇帝大部分事也是在早朝之上做出决断。
只是当遇到了还需要长身体的小皇帝,这消磨君臣精力的制度,就不得不为之让步了。
张太后的建议的初衷是好的,就是把早朝仪式化。让今后的早朝形式变成,百官朝拜太子,简单说几件早已商量好的事情,随后一一退下,各自归衙处理公务去了。
或许在此时的太后和杨士奇看来,这只是权宜之计,等皇帝长大,自然回归正轨。
但透过历史就会看到,早朝由此开始务虚了,以至给后来的皇帝以此为祖制,来为偷懒找理由。
朱祁镇看到这就明白了,太祖的制度,原来就这么被子孙一步步霍霍的。
以至于大明到了后期,为什么想干什么都可以说有违祖制,又为什么不想干什么也可以说祖制如此。实在是太祖高皇帝是制度太极端,后代没能力的皇帝不破坏都不行,一破坏又会形成祖制。真,心疼朱由检。
“今天议事就到这里了,将各地的奏疏全部贴黄之后,送进大内。诸位先生就好生准备登基大典吧。”张太后牵起朱祁镇。
“臣等领命,恭送太后,恭送吾皇。”众臣应道。
随即张太后带着朱祁镇原路返回,张太后却没放他离开。
慈宁宫中。
张太后与朱祁镇分别坐在一小桌左右,桌上有宫女们准备的茶水点心。
“孙儿可有所得!”
朱祁镇略微沉吟:“天子大事,在祀与戎。”
“好!说你为什么这么想。”张太后的高兴,根本不加掩饰。
朱祁镇自然不可能说他从书上看到的,捋了捋思绪说道:“大明很大,事情很多。父皇在平时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就算如此平常他也有玩乐的时间。”
“但道遇到军事相关的事情,却几乎没有中途休息的时候,而今天杨阁老选出的大事中,就有兵事。这足以说明,兵事很重要。”
“至于祭祀,则是从杨阁老对的三件事有两件与祭祀有关看出来的。”
“那是否其他庶务就不重要了?”张太后是知道,宣宗皇帝有些时候是有点不着调的,但没想到被孩子看到,还作了个不好的示范。
“太宗皇帝设置内阁,不就是为了处理庶务的吗?”朱祁镇是知道真正的皇帝,是权利的动物,是几乎不可能放弃任何手中的权利的,但太祖高皇帝只有一个。
处理天下政事,最强也只能做到太祖皇帝那样,但那又怎么样,干成了皇帝与大臣赤膊相争,杀的何其惨烈。
但这种事也只有开国皇帝做得,甚至可以说,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就只明太祖有能力有威望这么做。
等到后世也会有两个勤奋无比的皇帝,几乎做的了太祖高皇帝的勤奋,可其中一位皇帝的勤奋直接把大明推进深渊;另一位皇帝的勤奋虽然让国家蒸蒸日上,但这位皇帝却直接把自己给累死,让一个不肖子,舒舒服服的享受到老。
由此可见真正的勤奋,结果好的却会把自己累死,结果不好的可能玩死这个国家。
而真正放手给朝臣做,嘉靖到隆万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放手给臣子们相争,能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能臣,没一手绝活的空谈者根本站不稳。反面例子还是崇祯了,事事都想插一手,又只是靠奏折了解朝臣,最终结果就是升迁不必凭能力,只要能忽悠住皇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