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积蓄实力(1 / 2)
宋宁请求张肃向县令进言,于城外搭设帐篷,让灾民可以暂时栖身,并从灾民中选拔得力人员,管理灾民秩序。同时开设粥棚,每日施粥救济,划分区域,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疫情动乱。
然而,却被张肃拒绝了。
不仅拒绝,张肃更是严厉地批评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赈灾救民那是县令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我不要多事。更何况,此次灾民众多,又岂是那么好安置的?且不说我们县有没有这个能力,就算有,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县令大人也不会做的,要是一个不好惹出什么乱子来到时怎么办?”
“可是。”宋宁道:“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城外的灾民一个个活活饿死吗?”
张肃道:“不然还能怎样?时局一年比一年坏,哪一年没有饿死几百上千人?我们能保证自己不饿死就算不错了,哪管得了别人的死活?更何况这些还是从北边逃过来的难民,并非本地的乡民。就算我前去进言,王县令也不会听的。不过,虽然官府不会出面开仓放粮,我们却可以张家的名义在城外开设粥棚,施舍些稀粥以赚取名声。只是,开设粥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能超过县中的其他大户,而且家里的粮食也得囤积起来,不能都拿了出去施舍他人。我们张家实力有限,每天施舍个一百份稀粥就够了。知道了吗?”
宋宁闻言不由默然,当即点头没有再劝说。因为张肃有一句话说出了官员们的真实尿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当然,这只是文雅的说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我才懒得搭理。
这些灾民是北方来的,与他们无关,所以大多数地方官员都是和张肃一样的想法,根本就不会救济和安置灾民,大多只会不闻不问,将灾民驱赶出城了事。
可怜宋宁只是县中一小吏,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多救下几个人。
正是感受到这种无力,宋宁心中才更加忧虑,更加愤怒!放眼帝国,对待越来越严重的形势,这些上位者们,这些所谓的帝国“精英”们竟都是这种态度,这天下如何能不乱?这帝国如何能不亡?
十一月,胶东之乱被朝廷平定。张岩松授首,胶东当地的官员,也被清洗了一遍。朝廷免除胶东三年赋税。胶东之乱遂平。
然而,从北方逃难来的灾民却并没有减少多少,每天,仍有许多人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
宋宁想救,然而,灾民实在太多了,他救得了一个,救不了成百上千。即使他将妻子的嫁妆全部献出去,也不过杯水车薪罢了。
张肃等人对待灾民的态度让宋宁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大苏帝国的危机。胶东之乱虽然平定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历史的经验告诉他,后面更大的动乱正在如火山一般酝酿着,随时可能爆发。
他虽然倚靠上了张家,但张肃之流,固然精明能干、深通明哲保身之道,但囿于自身的眼光和历史局限,缺乏真正的智慧和远见。在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之中,张家连一条破船都算不上,若仅依靠张家,他仍难逃随时覆灭的结局。
时间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张肃等大多数人却依然盲目乐观,只以为各地动荡与暴乱不过疥藓之疾,只要朝廷大军一到,随时可以扑灭。
所以,他们对于灾民依然蔑视,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灾民看似可欺,但当他们越来越多,一起站起来时,整个大苏王朝,都将在他们愤怒的咆哮中颤抖,然后不可避免地滑落进深渊。
届时,再没有人能够控制局面,大苏帝国将成为历史,而各路野心家也将纷纷而起,整个天下就此拉开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的序幕。
宋宁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他必须在天下大乱来临之前,积蓄出足够自保的力量。
宋宁是个极为果决的人,当即将家中的钱财全部拿了出来,于城外农庄大肆招揽流民。
当然,有限于自身的地位和财力,所谓的“大肆招揽”名不副实。实际上宋宁只是招揽了25人而已。
25人中,除15名青壮之外,剩下1人均为十岁上下的稚女儿童。之所以还招小孩,宋宁是打算亲自授业,作为弟子培养的。他将教他们习文断字、经济算数等实用之学。这1人因为年龄尚幼,三观性格等尚未定型,正好方便宋宁加以灌输和引导。
而15名青壮,宋宁则打算将之打造成为自己现在急需的私人武装及有力臂助。
乱世之中,唯有武力才是保障。
正所谓“枪杆子中出政权”,乱世之中,宋宁想要在短时间内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力量,目前来说,没有比招揽流民更好的方式了。
自古草莽出英雄。乱世之中,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许多豪杰,不是乱世中的人特别聪明,而是时势造英雄。太平年代的人们没有乱世的舞台,所以有志难舒,声名不显而已。
若非秦末乱世,刘邦不过泗水一亭长、萧何不过沛县一小吏、樊哙不过当地一屠夫而已。
若非三国乱世,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徒、关羽不过一逃犯、诸葛亮也不过一书生而已。
所以,所谓英雄,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应该说,这天下所有的英雄豪杰,从一开始都只是普通人。之所以后面能一步步成为人人瞩目的英雄,除自身天赋超群、拥有巨大潜力外,时势、机遇、毅力、汗水、运气等也不可缺少。
宋宁相信,在这县城之内,在那城外流民之中,定然也存在着一些英雄人物。所谓高手在民间,只要有机会,这些人定然能够在乱世之中迸发出耀人眼目的光彩。
所以,对于自己私底下招揽的流民,宋宁十分上心。他亲自考察、培养,凡不符合他内心标准的不过施舍一两顿饭食而已。唯有忠实可靠、身怀技艺者他才会细心培养,委以重任。
对于这些人,宋宁可谓不惜血本,倾力栽培,力争将之打造成为只忠于自己的骨干力量、私人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