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火药桶(2 / 2)
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6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
协约国方面也蠢蠢欲动。
黑手党头目德米特里维奇是塞尔维亚陆军情报部部长,首相帕希奇事先就已经知道了刺杀,而且帕希奇在刺杀发生后问俄国战争部长苏霍姆利诺夫要求武器支援。
俄法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
战争最大的推手还是英国,这个数百年的祸乱之源。
英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1914年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
本质上,英国是最渴望战争的,柏林—巴格达铁路处于建设之中。这个野心勃勃的2b计划触及到英国的利益,也让英德同盟在194年彻底流产。一旦这项计划完成,不仅会损失英国在中东的利益,更会对他们大西洋的海权产生威胁。此时的日不落帝国已经露出了颓势,门罗主义将他们赶出了美洲,布尔战争又令他们元气大伤。
战争对于每个国家都是必然的选择。正如一堆火药,如果没有了火柴,还会有打火机将它点燃。
德皇在收到来信后,立即表示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老皇帝喃喃地说:“1914年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7月6日,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匈的通碟,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7月7日,奥匈开始炮击贝尔格莱德,俄国颁布了总动员令。华沙军区和韦尔那军区开始了军事活动,其他军区也进入了戒备状态。
德国人四十八小时的通碟期限过后,7月9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时俄国向德国,奥匈宣战。
法国进行了战争动员,虽然法国人宣称他们只会待在国境线上。可对于德国来说,理由已经足够了。7月13日,德国,奥匈向法国宣战。
7月14日,德国大军开进了比利时。英国以保证比利时独立为借口,向德国发出撤军通碟。德国拒绝了。
7月15日,英国向德国,奥匈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