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雀在后(1 / 2)
1939年,上海的租界已是孤岛——在席卷整个中国的战火中风雨飘摇。
时近深夜,万国码头旁的铁锚酒吧开始热闹起来——一艘美国商船刚靠上了码头,在海上憋了一个多月的水手们甫一上岸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寻欢作乐,刚刚还显得略有些冷清的酒吧突然间喧闹起来,水手们的叫喊声,陪酒女郎的娇笑声,酒瓶酒杯的碰撞声不绝于耳,酒味烟味香水味和汗水味混杂出一种充满欲望的气息,让整个酒吧渐渐的陷入迷乱的氛围中。
高黎看着不断涌入的水手们,心里叹了口气,端起酒杯把里面的残酒喝完,掏出一张钞票放在酒杯下面,准备离开,就在这时突然感觉有人从后面拍了一下自己的肩膀,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三十来岁,穿西装戴礼帽的陌生男人正满脸堆笑地看着自己。
“是高黎高先生吧?……在下张治平,德国通讯社的记者,我们以前在南京见过的。”那人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双手递到高黎的面前。
高黎仔细的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却实在想不起自己在哪里见过他,心里有些奇怪对方为什么会认得自己。扫了一眼名片,高黎皱着眉头道:“先生恐怕认错人了,我不认识您。”
“不会错的,五年前我在南京出席过先生主持的外交部对日交涉说明会。当时我就坐在第一排,先生在说明会上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很钦佩您的见识和口才……。”张治平搓着手道,眼神里充满了景仰之情。
高黎记起来五年前为着和日本人签署关内外民事交通协议的事,自己的确在外交部主办过多场对日交涉的说明会,解释交涉的立场和结果,对方如果真是出席会议的记者,认得自己也不奇怪,只是目下上海滩形势复杂,自己的身份又颇为特殊,对于不知底细的人还是要谨慎些,想到这里,高黎礼貌地打断对方道:“对不起,我不知道您说的什么说明会,您肯定是认错人了,抱歉,失陪了。”说着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穿上外套,朝门口走去。
“高先生别误会,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在他乡遇见熟人有些激动。”张治平见高黎要走,跟在他的身边说道。
高黎皱了皱眉头,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我说过你认错人了,请不要再纠缠了。”
“或许高先生今天不太方便,没关系,还请留着我的名片,等您方便的时候我们再聊。”张治平依旧满脸笑容,边说边把名片塞进了高黎的口袋。
高黎有些厌烦地看了张治平一眼,没再理会他,径直推开门走出了酒吧。张治平看着高黎离去的背影收起了笑容,走到酒吧门口,点上了一支烟,一边吸一边朝着门外看去,隔着玻璃门见高黎上了一辆黄包车,便也跟着推门出去。酒吧的门外停着一排等客的黄包车,张治平上了一辆,吩咐车夫远远地跟着前面高黎的那辆车。
就在高黎和张治平离开酒吧之后,又有两个人从酒吧里匆匆的走了出来,看着他们离去,两人交换了一下眼色,各自坐上一辆车,也跟在了他们的后面。
张治平的车远远的缀在高黎的后面,为了避免被发现他特意吩咐车夫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只是几年前记者招待会上见过一面,但是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没有错,这就是他要找的人——东京帝国大学的高材生,国内为数不多的日本问题专家,民国最年轻的外交官,蒋介石最倚重的对日谈判专家,汪精卫的外交政策顾问……,这一连串的头衔显示着对方不同凡响的身份,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汪精卫的‘和平运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说汪精卫和日本人的勾连就是由他穿针引线的,但是汪精卫出走重庆后又传出他与汪精卫不和的消息,甚至有传言汪精卫的河内遇刺就是他和军统暗通款曲的结果,目下汪精卫脱离重庆到上海另立中央,坊间有传言已经在和日本人谈判成立政府还都南京事宜,这个高黎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虽然对于找到高黎有些兴奋,但是张治平还是提醒自己要冷静,现在租界里涉及到汪精卫的人和事都变的非常危险,就在不久前,大美晚报的主编朱星公因为写了一首讽刺汪精卫的诗,就被七十六号的杀手公开枪杀在长街上——对各方的警告不言而喻……。
“先生,前面的那个人好像到了。”车夫放慢了速度,回头说道。
张治平抬头看去,只见高黎坐的黄包车停在一处西式高楼的门前,高黎从车上下来,结了账,和门口穿制服的门卫打了个招呼,径直走进了大楼。张治平在离大楼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下了车,不紧不慢地走到大楼门口,看了看门牌,又探头朝门里张望,只见里面是一座装修得富丽堂皇的门厅,只是门厅空空荡荡,没有高黎的影子。
门卫见他探头探脑,迎上来问道:“先生有事吗?”
“这里有没有住着一位高黎高先生?”张治平见门房挡在前面,一本正经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