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杀手锏(1 / 2)
大殷王宫,大殿之上。
殷国君高高在上,孟初阳侃侃而谈:
“君上,臣以为九地之所以提这个要求,无非是其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若是把兵权轻易交出,而朝廷对其秋后算账将如何应对?此要求貌似无理,实则是人之常情。所以臣担心此事若处理不当,九地归顺恐遥遥无期矣。”
“鉴于此,微臣以为,或可作如此处理:将九地军改编为九地边军,分别赐以番号,暂交由九族分别统领,再敕封九族为守边将军。此乃朝廷所任命,既名正言顺,也坐实九族为大殷臣子之名分,谅他九族也不敢再干糊涂事。”
殷国君正襟危坐,表情严肃。
作为君王,对掌有兵权者,天生就有强烈的戒备心,何况是九地这帮刺头,从立国以来便与大殷王廷针锋相对,凭什么?凭的就是他们手里的军队。
而且九地先祖皆为功勋将领,麾下个个能征善战,加之九地条件艰苦民风彪悍,反倒逼出一帮悍勇之士,战力绝非大殷普通军队可比,除了大殷王牌铁骑兵团,根本就难耐他何。
但是大殷铁骑也同样有短板。就像九地所在的地形地势,以山地丘陵居多,或是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庆安府更是地形复杂河道纵横,最不适合骑兵作战。这也是大殷王廷一直拿九地没辙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初阳见难以说动国君下决心,只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
“君上,吾尚有一计。我大殷不是正谋划对东部高原用兵吗?何不用改编后的九边军作为前军,替我大殷去冲锋陷阵?既可用之以开疆拓土,又可折损其军力战力,如此则一举两得也。”
国君顿时心动,如此倒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办法。于是开口笑道:
“孟爱卿此计甚妙。只是九地只是刚刚归顺我大殷,能听命出兵否?出兵能倾力出击否?”
孟初阳见这一招果然管用,心里暗自得意。这当然不是他的临时起意,而是他给出的建议,并且是在他向秦望岳等九地首脑陈明利弊后,最终才获得了首肯。
对于谈判可能遇到的阻力,九地首脑其实也是有心理准备的。尤其是九地要求保留兵权的这个条件过于敏感,很难被大殷王廷所接受。所以,他们也迫切希望能想出对策来应对。
可是当孟初阳刚提出这个建议时,他们却没想通,有人当面就质疑孟初阳的用心,甚至还有人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说他是想用九地人命去换锦绣前程。
也难怪,毕竟归顺大殷就多少有些勉强了,再要让他们上前线去替大殷王廷卖命,他们当然觉得很荒谬。再说好不容易积攒的这点家当,也不能白白给扔在战场上嘛。
但孟初阳最终还是耐心地说服了他们。
他的意见是,如果要想保住兵权,改编就势在必行。九地军在名义上必须归大殷朝廷所有,这是归殷的大前提,是政治层面的博弈,大殷王廷绝不可能让步。
所以,他们要争取的,并非是军队的所有权,而应该是军队的指挥权。
其次,如果大殷王廷仍有顾虑,那就主动请缨,去东部高原为大殷打头阵。貌似吃大亏,实则不然。
一来可借此消除大殷王廷的猜疑,二来九地军得到了极为难得的实战机会。只有经过战争洗礼的军队,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军,才能彻底的脱胎换骨。
这些理由让首脑们无话可说了。
作为地方统治者和领导者,他们或许不及格,但作为将门之后,军事方面他们全都是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