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归殷策(1 / 2)
孟初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面对九盟代表,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造反之举定义为不得人心,顺便还给九盟扣上了一顶耻辱帽子:
“更遑论战事一起,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如今天下太平,乃百姓口中争相颂扬的盛世,而这场战事的始作俑者,必然将被天下人口诛笔伐,从此被钉上千夫所指的耻辱柱!”
孟初阳哂笑一声,语气中转而透着几分嘲讽:
“如此全面处于绝对劣势且毫无胜算可能的态势之下,诸位居然还敢妄想通过举事推翻大殷王朝?是可敬可畏,还是可笑可叹?”
他更是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主战派:
“若仅为一己之私,便将六百万九盟军民拖入灭顶深渊,便将无辜百姓当做战争陪葬,则其罪当诛也!纵然到了九泉之下,也必将遭受九盟列祖列宗的唾弃!”
孟初阳言辞如刀,句句诛心,听得贺明辉蒙有信等五人,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很是难看。
也确如孟初阳所言,主战派的目的并不纯。一方面,存在着赌徒的侥幸心理,幻想着一旦举事后,没准真的就以弱胜强把大殷给掀翻了呢,到时候不就翻身做主了吗?
另一方面,他们则是想浑水摸鱼,通过发动一场战事来转移治下民众的不满情绪,而这不满情绪则是源于日益加深的内部矛盾。
九边治下的子民,不仅有九姓亲族,还有那些追随九盟初代先祖的将士后代,以及陆续迁居落户的外来移民。而这其中,移民群体大概占了半数,甚至更多。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边地太穷了。在条件艰苦的状况下,只能实行食品物资统一配给制。于是便有了亲疏等级之别:亲族优先,将士后代次之,外来移民居末。如此一来,矛盾自然就无可避免了。
而五家主战派之所以如此贫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于迅猛,从而造成了巨大负担。他们的治下人口均已超过七十万,崇远城甚至将近一百万人,在九盟仅次于拥有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庆安府。
相比之下,白鹿邑、飞熊谷和流风岛三地,人口都只有三十万上下,因此压力自然也就小了许多。
至于庆安,情况则是完全两个样,因为秦氏经营有方,庆安府不仅繁荣昌盛,治下的百姓也是安居乐业,所以并无大的社会矛盾。
孟初阳紧接着又拷问道:
“敢问诸君,当年九盟先祖元亮诸公可有留下遗训,让我九盟的后世子孙,伺机推翻大殷而另立新朝?”
众皆默然。这当然是没有的,初代先祖结为同盟,其初衷只是为了自保,仅此而已。再加上殷太祖虽无容人之量,但治国理政却是无可挑剔,眼看殷王朝日渐强盛,九盟先祖也是由衷钦佩,自然不敢生谋反之心。
“何故到了今时今日,九边依然存在,并未葬送于殷王廷之手,而九盟的主旨却变成了反殷?”
九先生的话音历历在耳,众人似乎有所醒悟,难道真是走偏了?先祖们当初的担心,至今仍未发生,九边非但未被取缔,族人更未被屠杀,反而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孟初阳继续谆谆善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