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母亲(2 / 2)
这不过是件小事,卫英根本就不用去找崔季,也不用拉着谢知筠过来后厢房,她让人唤了郑娘子过去,三言两语事情就解决了。
谢知筠实在不明白她此行的用意,便一直没有开口,等到两人从后厢房出来,踩过碎石小路回到花园,谢知筠才对卫英行礼:“姑母,此事了结,侄妇便回春华庭了。”
卫英回过头,依旧冷冷看着谢知筠。
谢知筠猜到她有话要说,便洗耳恭听。
“伯谦夫人,”卫英道,“你从小在琅嬛长大,可知十三年前太兴曾发生过天灾?”
谢知筠愣住了。
她如何都没想到,卫英问的居然是这个。
谢知筠目光明亮,她微微抬着眼眸,就让卫英一瞬不瞬盯着自己看。
她不心虚,不慌乱,并不怕人看。
“十三年前,侄妇方才五岁,那时候家中事多,幺弟幼小,故而不太知晓外面的情景。”
“姑母为何这么问?”
卫英定定看着她,见她确实不知,便道:“罢了,那时你还是个孩子,能知道什么?”
她如此说着,甩袖离去。
谢知筠目送她消瘦的背影消失在常青树后,这才低低叹了口气。
贾嬷嬷一直远远跟在后面,适才跟上,扶住谢知筠的手:“小姐,先回去再说。”
待回到春华庭,谢知筠洗手净面,这才屏退众人,只让贾嬷嬷跟在屋中说话。
“嬷嬷,方才卫英问我,可知道十三年前的旧事。”
谢知筠看向贾嬷嬷:“嬷嬷可是知道什么?”
她记得十三年前母亲重病,谢知筠自己着急,便有些上火,被冷风一激立即高烧不退,缠绵病榻十数日方才好转。
可等她好了,第一个知道的消息却是母亲的死讯。
她打小身骨康健,母亲养得仔细,从未生过大病,这一下打击过重,让她刚刚康复的身体再度恶化,又躺了大半月才终于好了些。
那时母亲的丧事都已办完,谢知筠只能去母亲坟上上了一炷香,算是彻底送别了母亲。
那一个月里昏昏沉沉,谢知筠许多事都不知,家中上下也无人敢议论,故而当年个中缘由谢知筠一概不知。
“嬷嬷,早年家中无人议论母亲的事,我以为是父亲感怀,伤心悲痛,家中人不敢让他伤怀过重,这才不说,后来略长一些,阿行听到家中有人议论,我这才有些怀疑。”
“可那几个嘴碎的仆妇被人发现议论家主,一早发买了出去,家中的仆从又换了一批,从此就没人知道早年事了。”
谢知筠叹了口气:“这事让阿行如鲠在喉,如今行事越发乖张,对父亲越发怨恨,而我少时亲眼所见父母恩爱,故而并不信那些鬼话。”
她缓缓抬起眼眸,似是哀伤,似是恳求地看着贾嬷嬷。
“嬷嬷,你一直陪在我身边,又是母亲身边的旧人,你一定知道些事。”
“事到如今,我也已经出嫁,嬷嬷告诉我可好?”
贾嬷嬷沉默了。
她握住谢知筠的手,才发现她细软的手很是冰冷,一点热乎气都无。
贾嬷嬷怜爱地看向谢知筠,看着她从襁褓教养长大的麒麟儿,终是叹了口气。
“我以为小姐不想知晓了,”贾嬷嬷捏了捏她的手,把她冰冷的手放进怀中,“那日在祠堂,小姐还曾宽慰少爷,我以为小姐豁达乐观,并不想整日沉湎旧事。”
“是我想差了,”贾嬷嬷叹气道,“如今小姐问了,我便把知道的说给小姐听听。”
贾嬷嬷带着怀念的口吻道:“夫人的身体一直不太好,那几年战乱不断,医药有缺,谢氏百年氏族,这点底气还是有的,一直到少爷出生,夫人的身体也还算尚可。”
“事故就出在元狩六年,那年除夕时节,有一伙山匪在琅嬛和太兴等地流窜,但一直没有闯入琅嬛,故而那一年上元灯会还很热闹。”
“那时候夫人身体也还算好,便想着春节热闹,带着您跟少爷去逛灯会,却不料……”
谢知筠心中一颤,哑着嗓子问:“不料什么?”
贾嬷嬷叹息一声,颇有种时也命也的感叹。
“不料偏就有那么一拨山匪闯入了琅嬛,借着上元灯会的热闹大肆抢掠,那日人很多,灯会乱得不成样子,夫人便不小心受了伤。”
谢知筠心中一阵阵的痛了起来。
此刻她才明白,她那一场病并非是因为受寒,母亲的重病也不是因为旧疾复发,源头就是这一场上元灯会,是那些丧尽天良的山匪。
谢知筠声音越发干涩:“母亲是为了保护我和阿行?”
贾嬷嬷顿了顿,她知晓小姐聪慧,故而没有隐瞒。
“是,”贾嬷嬷道,“当时夫人带着少爷和小姐同仆从走散了,只得孤身一人保护两个幼童。”
贾嬷嬷捏了捏谢知筠的手:“小姐,夫人是大英雄,她并不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