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离开月球,重建文明的开端(2 / 2)
小行星带采集到的岩质、水冰运送到生态圈,建立起基础地形和湖泊、河流。设置在暗处的温度调节、空气调节和水质调节系统控制着生态圈的基本循环。
女娲在陆地范围铺设了厚厚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按照一定比例粉碎的各种岩石。然后将这个有水、空气和陆地的荒凉生态圈扔给了章祺和青鸾,让他们尽快调整到能种植植物。
章祺先是调配了大量的营养液,混合着不少微生物喷洒在土地上,然后将大量淡水藻类撒进湖泊,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微生物环境基本达到要求。这时候,青鸾在土地上撒满了速生的草类种子,水里面则开始放养小鱼虾之类的动物。
土地上的草被收割、粉碎喷洒回地面,随后被翻耕进泥土。如此往复数次,同时补充土壤中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这样的操作,利用先植入土壤的微生物分解植物碎粒,以此补充土壤缺乏的有机质和养分,一步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循环。
女娲在做完生态圈的基础建设以后,开始以人造子宫技术孕育斯泰尔人,第一批2人,男女各半。计划在第一批的斯泰尔人生理年龄14——15岁的时候,开始第二批4人的培养。再往后要看这6人的状态和自然繁衍的出生率来调整。
前两批斯泰尔人将是人为加速生长到生理年龄1岁左右,加速生长的同时,灌输基础知识、文化和常识。之后就自然生长,学习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各学科知识。以休眠舱学习,日常参与飞船的工作。
章祺对这个方案有点不太满意:“女娲,你觉得让他们学习各自感兴趣的知识,是不是太放任了一点?日常参与飞船工作?飞船上到处都是机器人,工作效率可是比人高多了。”
“船长,感兴趣才能有探究的欲望,这样引导更容易出科学家。参与日常工作只是让他们了解飞船的方方面面,只有了解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发明、设计。”
“我建议稍微做一些基因改进,让他们的精神力更出色。这样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毕竟,斯泰尔文明才刚刚开始起步,需要他们更强才能应对各种问题。”
“智力和精神力的提升有利于文明发展。船长您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会做些调整。”
“飞船上的科技必须能够很快地更新、融合、应用。科技的高速进步会让飞船越来越强大,无法应对的各种突发情况和灾难越少越好。”
女娲开始孕育第一批斯泰尔人,章祺利用纳米机器人技术研发出一种超小型的探测器,综合了光学、引力、波、能量等探测能力,利用量子通讯传递信息。以真空零点能为能量源,进行曲率航行。它的大小是仅仅只有一米直径的球形。
章祺准备先行发射探测器到临近的一些恒星系,探查具体的恒星系内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去哪。总不能在不太了具体信息的时候,就飞过去探查。这太没效率也太危险了,事实上逃亡者号前一次的损坏,就是因为没有先期探测,导致了遭遇伽马射线暴。
探测器将以2个一组,分别发射向周边2光年以内的所有恒星系,曲率引擎推动探测器以4到1倍光速航行,一两年内即可抵达。届时,章祺可以更有目的性地筛选出需要去的恒星系。
也幸亏女娲的数据库里有曲率引擎的制造方法,限于材料,章祺目前能制造的曲率引擎最快也就是1倍光速了。而空间跳跃、虫洞什么的,飞船的能源带不动啊。而且这两种科技章祺还没掌握,只能看着眼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