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战之战1(2 / 2)
“3号地区”不是指地域上的实际地点或者特定的地方,“3号地区”指的是任何一个适合防守反击的地方、地点。只要这个地方适合打防守反击,这个地方就是“3号地区”。
人为制造“3号地区”,首先一个就是要把双方之间的距离拉开,然后依托有利地形进行反制。目的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进而保全自己。
丛林不像平原地区一马平川,双方可以摆开架势斗狠干架。这些地区自然地理十分复杂,山高林密且坡陡谷狭。竹草遍布、道路稀少之外,忽如其来的浓雾大雨、纵横河溪,对于大兵团展开和机动非常不利。往往是双方成百上千名士兵捉迷藏式地在山上山下追逐厮杀,机动迂回,甚至迎面相遇。在这样的战斗中,往往要费尽力气才能打到对手,要歼灭一个敌人是很难的。
对于我们这种十人的尖兵小队,在丛林里反而有着机动灵活的优势。
挪移枪林弹雨间,尖兵边打边撤,渐渐撤出来约三、四里地。我回望眼一瞧:这估摸着是往被炸毁废弃的雷达站方向撤离。再急驻足一看,就是炮侦雷达站方向无疑了。时间紧迫,我拉着后面跟上来的两个尖兵,往雷达站点的侧翼跑。
这个雷达站点是最靠近前沿阵地的其中一个。当时选址就是看中这里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地貌特点——
炮侦站点建设在高耸的大石山中部凹陷的位置,外观形如虎口,周边植被繁茂,杂木和竹林交错。大型直射火炮进入不到高深林密的山脚或对面。普通迫击炮、火箭筒又因为射界、遮挡物等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有效攻击。最重要的是,这个位置不在争端白热化的地带,战略意义弱且没有士兵驻守的必要,连鸡肋的作用都不如。非常容易迷惑误导对方。在上面驻守士兵,就算被对方侦查发现,顶多就是一个瞭望哨之类的性质判定。那么打还是不打?
打,劳兵伤财。
不打,无关痛痒。
所以索性不理会,随他去吧。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方启用了炮侦雷达“柏林”。“柏林”厉害的地方是能快速锁定对方炮兵,只要对方炮兵一冒头就被打击,再冒头再被打,邪性得狠。起初对方被打得摸不着头脑老火中烧,以为是我们的侦察兵频繁侦查发现了他们的炮位,然后电台上报方位坐标,指引炮兵火力覆盖。为此,对方还搞了很多设备来侦听无线信号,妄图弄清楚事情的缘由。但搞来搞去发现不是侦察兵的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对方也不是傻子,在情报收集整理汇总之后,很快就锁定了无关痛痒的那几个瞭望哨。确定上面有雷达设备之后,就开始密谋炸毁相关设备和人员。在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执行任务,炸毁和消灭雷达设备及护卫人员,一般的士兵是没有那种能力和毅力的。所以那些“俄式军靴”就是最佳的人选。这些“俄式军靴”是从参加过实战的队伍里挑选出来的人员,再优中选优,人手一套标准的俄式武器装备,整体实力只强不弱。
“柏林”炮侦雷达,虽然不是直接染血的大杀器,但性能和机动性在当下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降维打击的存在:
“柏林”包括电源在内全重39千克;定位和校射精度高、战术机动性高、可靠性高;操作和维护简单之外作战准备时间短。“伯林”雷达探测距离5米~2千米,定位精度4米(侦察迫击炮,反应时间12秒。虽然反应时间只需要12秒,但接下来需要进行目标类型识别、坐标确认和上报,下达反击指令,最后炮兵装定射击诸元,发炮还击。总体时间下来会消耗掉1~15分钟。
在当下这样的技术环境中,在激烈的前线战场上,1~15分钟从锁定到还击,已经是非常高效的战争机器了。毕竟“柏林”没有出现在战场之前,谁也不会预料得到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自认为天知地知,别人不知发射了一组迫击炮洋洋得意咧嘴大笑之时,死神其实已经锁定你的笑容还有你尚未冷却的炮管。
关于“柏林”的性能和杀伤力,我们一行尖兵在执行任务之前,是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的。对方既是炸毁我方炮侦雷达、杀伤我方人员的罪魁祸首之一,那么用子弹来复仇显得不够畅快,最畅快的方式当然是姑苏慕容复那一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用各种方法方式刻意去激怒对方、羞辱对方,比如刻意在撤离的过程中留下侮辱性的标识等,把对方吸引到3号地区,吸引到这个对方曾经得手过,以致会麻痹大意的地方。
人就是这样,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比较谨小慎微。一旦来到自己耀武扬威得胜过的地方,就会凭空突增莫名的自信心。然而,就是这种自信心,葬送了他自己。
果然,在尖兵一系列的操作下,对方叽里呱啦的喊话朝3号地区聚拢过来。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清醒的人员试图阻止其他人员的聚拢以免落入圈套,但收效甚微。简单来说,就是杠上了!
双方就在3号地区这么僵持,山下的敌特人员试图把山上的尖兵困死。山上的尖兵则静静的看着,偶尔放个冷枪和大声的喊话嘲讽。我拿着望远镜隐蔽好,在雷达站不远处斜对面的山体上观察,身后两位尖兵警惕的在两侧警戒。
我没有直接往雷达站所处的虎口处撤离,而是跑到雷达站斜对面的山体上隐蔽起来,目的是观察哨和狙击哨的两个作用。对方若强攻,我们三人就在后面牵制住一部分的敌人。如若对方强攻不成失败了,我们就狙击迎头痛击。
双方僵持不下,对方又不愿意放弃到嘴的肥肉,于是调动过来几门迫击炮强攻。在南方丛林山地里,迫击炮是最好用的重火力武器之一了。不就是炮侦雷达嘛,打完一组炮1分钟内撤离就行了。
还别说,对方操炮的几位还真是高手,指哪打哪,非常精准。刚开始那几发,我还有些担心,毕竟打得太准了,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迫击炮玩得这么溜的敌特人员。
准是真的准,但虎口的地势复杂也是真的复杂。炮弹只能打到虎口边缘,对蛰伏在里面的7名尖兵造不成太多的实际伤害。
我从望远镜里望过去,对方一名人员紧张的看着手腕上的时间,计算着什么时候撤离炮位。迫击炮从搭设、瞄准定位发射,陆陆续续耗时三、四分钟。这个时候“柏林”虽然早已定位成功,但后续还有一套流程要走,等炮弹打过来,他们早已转移炮位。简单来说,敌特人员在找“柏林”的攻击时间差。
不过,他们把“柏林”想象得太简单了,也把“兵不厌诈”想象得太简单了!
敌特人员搭建的迫击炮炮位,为了避免被“柏林”炮侦雷达锁定攻击,每隔5分钟就变换位置。本想看着“柏林”出丑,把炮弹打到他们上一个炮位扑个空。但意外的是“柏林”今天竟然没有什么响动。没有任何一发炮弹打过来。
几轮炮击之后,敌特人员发现“柏林”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效能,所以开始肆无忌惮愈发猖狂,聚集过来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歼灭或者活捉驻守在虎口处的7名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