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有头绪了(1 / 2)
第272章 有头绪了
进驻考古队的当天,尹传宝就带着翟丹和耿小磊四处看地形。
他们现在地处吕梁洪。
古时泗水,因受两侧山地所限,河道狭窄,形成了吕梁洪急流。
泗水至吕城,积石为梁,故称吕梁。
如今的故黄河,水面平静的看不到一丁点波动的痕迹,但是在古代,这里却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
据尹传宝介绍说:古泗水时,这里的这里的水落差很大,号称“悬水高三十仞”,“激流可飞石”。
假如真如尹传宝所说,那大鼎被从秦梁洪冲过来,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甚至说不定,是郭解趁着黄河泛滥时水大,借着水流的力量把大鼎移到这里。
为了证明自己所说不虚,尹传宝还带着二人游了一处孔子观泗水的古迹。
传说孔子曾经来到这里,观看声势浩大的泗水。
尹传宝说道:“根据《水经注》记载:“古代的吕梁洪地势险恶、水流湍急,流水三四十仞落差,鱼鳖都游不动,令孔子仰慕不已。”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专门带他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等共商前往吕梁观看洪水。《庄子·达生》记载得颇为详细:‘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尹传宝头头是道的说:“孔子在这里观洪水,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还领悟出‘欲速而不达’的道理。”
“当时,孔子还看见有一个男人直接跳进水里,以为他是要自杀。谁知那人在水里游的自由自在,站在水里踩着水而不沉,又令孔子怀疑那人是不是鬼神。结果上去一问,那人就是这附近的村民,因为经常在这游泳,习惯成自然了而已”
“这些古书上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耿小磊奇怪地问道:“这里怎么看不到传说中的那么大的水势啊?”
尹传宝:“从明永乐十三年开始,明朝廷疏凿吕梁洪,历经成化、正德等皇帝,一直到嘉靖二十二年,吕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陈洪范疏凿吕梁洪结束,一百三十年间,历任吕梁洪主事干着同样的事情——凿石通洪,修堤筑坝,确保漕运畅通。硬把怪石悬瀑险滩,修成了水平如镜的河面。”
翟丹恍然大悟。
“怪不得我找了古泗水全流域的卫星图,一点点的进行对比,就是对不上号。原来这里不单是黄河泛滥和泗水夺淮,还有明朝工部用一百三十年凿通吕梁洪的事。经过两千多年,地形地貌全变了。”
尹传宝:“水虽然变了,但是旁边的山势未变。我就是根据山势,推断你们找的是古泗水。而古泗水藏着的最有名的宝物,就是象征九州的大鼎。”
他们三人向旁边的山上走去。
一路上,不用对照地图,翟丹和耿小磊已经感觉到:郭解的第二张藏宝图,画的山脉就是这里。
尹传宝把翟丹和耿小磊带到一个无人处,指着一个石碑说道:“这里叫凤冠山。这座《疏凿吕梁洪记》古碑,是明嘉靖二十四年徐阶作记、文徵明书写、韩邦奇篆额的。因为集合三位大家,所以又称‘三绝碑’。”
只见石碑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记录了吕梁洪由险滩变镜湖的经过。
历史上古泗水流经这里,受两侧山地之限,形成秦梁洪、百步洪、吕梁洪三处急流,被称为此地“三洪”。
为彻底排除险情,明嘉靖23年,都水主事陈洪范组织民工疏浚,凿除了水中齿列怪石,遂使舟行方便。整个疏凿过程记载于碑上。
碑额上的题目,是明朝兵部尚书韩邦奇用篆书写成。韩邦奇精通诸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学,还是明朝着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碑文内容,是由当时吏部右侍郎徐阶所撰,徐阶最后做到内阁首辅,曾扳倒过一代权奸严嵩。
碑文的书写者,是当时和唐伯虎、祝枝山齐名的才子文征明。碑上为文征明书法真迹。
有三个大名人背书,再不懂行的人,也能知道:这里古时确确实实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也多亏了尹传宝是个本地文博业的老油条,什么都熟悉。
要是换成是其他本地人,都搞不清这里面的山行走势和流水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