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前尘 制衡(1 / 2)
霍瑛子拒婚一事,确实令工部尚书与霍侯爷两厢难堪,且中书大人因欲行拉拢一事不成,也甚为不悦。故霍侯爷连写了两道“教女无方”的折子,于大殿之上,向太后与殿下请罪。蒋中书与工部尚书均一言不发,毫无解围之意。
霍关山掌管皇城安危,平日里严肃威严,何曾有如此悲切无奈之时?可此刻他不是什么霍侯爷,也不是什么城防大统领,只是一个爱女心切的老父亲……“臣只有一女,平日里实在骄纵惯了,若不是她直言,宁肯去敬香寺理佛,也不愿嫁人,臣……臣绝不会容她如此任性。还请殿下,太后,恕罪!”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开始躁动,大臣们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
“哎吆~这霍侯爷之女果真刚烈啊!”
“是啊,听说前两日在校场上,还要跟自己的赐婚夫婿比试,说谁赢了谁便去拒婚,那王裕不想跟她比试,还差点挨了鞭子!”
“吆~那可真是厉害。”
“呵呵……如此女子,王尚书书香门第之家,恐难驾驭,被拒了说不准还是件好事。”
“确实如此……”
太傅等几位年纪略大的文臣,觉得霍家小女,行事有失体统,不愿出言求情。霍关山平日里又不喜与朝臣拉扯,朝臣们各有各的立场,想借机讨好出言相助者,又恐得罪对此事不满者,想着他霍关山也并非三言两语便能讨好之人,于是,连起初想帮衬几句的最后也都偃旗息鼓后,群臣便都一致地,全成了看热闹的旁观者。
太后看蒋中书一直不发言,自己面上也确实不好看,正为难之际,肖崇站了出来。
他躬身一拜,开口道:“太后,殿下,请听臣一言。”
太后:“肖卿请讲。”
肖崇:“臣家中有三子。长子自是不必多说,乃臣之骄傲,从未令臣为难过,这个,实不相瞒,连臣自己都庆幸有这么个儿子。可一母同胞的狼崽子尚且有强有弱,性情不一,何况是人?我那二儿子,勤勉守礼,也还尚可。可小儿子,一出生便体弱,府里便从上到下都偷偷惯着,导致他随心所欲,做事没个定性,还有些……不甚守规矩。可臣每每想教训,便又于心不忍。方才听霍侯爷说起小女不愿嫁人之事,臣便试想了一下,若是臣那小儿子,有一日也跟臣讲,他不愿娶妻,那臣会如何?”
“臣惭愧……怕是除了责打一番,也不能把他如何。”
随后他又侧身,对着方才议论纷纷的满殿朝臣道:“各位同僚们都是家有儿女之人,想必都能理解霍侯爷的苦衷。”
肖崇除了练兵打仗无人能敌,还有一项贤能,便是夸自己的儿子。一说起他儿,他就会变得颇善言辞。一番话听得满朝臣子又嫉妒,又唏嘘,又不得不认同……
嫉妒人家有那么个大儿子;唏嘘自家令人头疼的儿女们;换位思考一下,若换作自家孩子,确实也定如肖崇所言,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说起儿女一事,大家都是老父亲,老父亲何苦为难老父亲……
于是,满殿平日里最是能言善道的朝臣们,就这么被肖崇一个武将给说动了,毕竟经他这么一劝,再不声援霍侯爷,多少显得有些没人性。
所以,不管愿意的不愿意的,大家最后都大抵整齐地躬身一拜道:“请太后,殿下开恩!”
本也不想重罚,恐失了忠卫之心的太后,得了个台阶,马上便顺着走下来,“既如此,便着霍卿罚俸一年,以惩纵女之过吧。”
霍关山松了口气,拜道:“多谢太后,殿下,开恩!”
退了朝出了议政殿,霍关山便抬手一拜肖崇,“方才,多谢肖兄转圜!”一双儿女个个不让他省心,霍大统领近几月被折磨得都老了好几岁。
肖崇知道了霍瑛子从小便中意他家大儿子一事后,一直于心不忍,一把抬起他手臂,不愿受这一礼,“哎~霍兄,瑛儿的性情我是非常欣赏的,女娃娃不一定就非得嫁做人妇,相夫教子。先贤中也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儿孙自有儿孙福,瑛儿或许来日大有可为也说不定,霍兄不必因此事过于伤神。”他越说越觉遗憾,重重地拍了两下霍关山的肩膀,“哎,可惜啊,天意弄人……”
若是普通的一段姻缘祸害他一双儿女,即便是肖崇导致的,他霍关山也毫不畏惧,定咽不下那口气。可奈何,偏偏是皇家赐婚,他谁也怪罪不起,那口气是不咽也得咽下去了。正因如此才无奈至极,霍大统领一辈子没这么丧过,眼看着那张脸又快要皱作一团,话都懒得讲了,只唉声叹气地冲着肖崇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其实二人私下里已经聊过了,就是霍关山被女儿拒之门外的第二日。看着那一双或疯了或痴了一般的儿女,他忍不住当即就去找了肖崇。两个老父亲,一人一壶酒,酒杯都免了,也不互相碰碰酒壶,大家各喝各的,你一口我一口,你一句我一句,最后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事无人从中做梗,且两家本都抱着联姻之意,可为何那蒋中书前一日还向霍关山透露,太后和内阁意属他儿霍逸,第二日就又换成他肖崇的儿子了呢?此事二人思虑后,都心照不宣地认为是朝廷对肖崇的怀柔之策。已成定局之事,两位各自遗憾的老父亲,也只能妥协并言和。
可二人不知的是,以朝廷对肖崇的忌惮之重,是绝不相信,能凭什么怀柔之策就能拉拢他,使他丝毫不觊觎皇权圣位的,只是小殿下的一时任性打乱了他们的计划而已。哪怕肖崇确实没有当皇帝的心思,也不重要,掌权者觉得他有,那他便是有。
于是,很快,那张根本不存在的,被误认为是“怀柔之策”的面纱便慢慢被揭开了。
金秋十月,秋募时节。
朝廷下发了两项政令:其一,令河北牧加募新兵,征兵五万;其二,以近年灾祸频发,国库空虚为由,削减雁门关军费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