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洞玄经(1 / 2)
韦承打小母亲病逝,和父亲相依为命。
听老爹说从爷爷往上数好几代都是相师,但时代变了,他老爹拒绝接班,算是彻底断了传承。
十岁时,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扒开了家里祖传的黑木箱。清理出各种杂物后,在箱底底发现了一本封面破旧纸张泛黄的古书,还有一块布满坑洼及一些纹路的黑玉石牌。
古书并不厚,用黑棉线装订,书名用韦承不认识的古代字体写成。
翻开了封面,只见书内容也是用古字及古文体所著,韦承压根就看不懂,只看到一串串晦涩的文字及一幅幅玄奥的插图。
虽然看不懂但韦承韦承大为震撼,那些经络图和打坐身姿他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怕不是传说中的武功甚至修真秘籍吧?
另外,韦承把玩了会儿玉石牌。只见黑玉牌长宽约2寸,厚半寸许,刻着一些奇怪的线条。那线条看着不似文字也不像常见的一些有意义的图案,在光线的照射下纹路还泛着一种奇异的光华。
虽然挺神奇的,韦承稍微玩了会儿玉牌后还是很快没了兴致,便又小心地原样放了回去。
还是古书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韦承又翻开了古书,他真想立刻读懂它。
韦承很急,但急也没用。
他明白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看懂这本书的,他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此后,韦承基本把闲暇时间都用来努力学习古字古文。通过网络搜索学习各种网络公开课或向老师请教,时不时的还扒出古书摘录出其中难点,一点点啃下疑惑之处。
初二时,韦承已基本能通读古书的内容。原来,这本书名曰《洞玄经》,正是所谓的修真典籍。
从书中的内容得知,这本书是首卷,其他卷现在不知在何处。
古书内容分两部分,气篇与体篇。气篇讲述的是练气入门到筑基圆满的过程,而体篇则介绍了一些外家炼体术及身法。
韦承两年来一直学习解读《洞玄经》,虽未开始修炼,但整书的内容韦承已然烂熟于心。
脑海中对比后,韦承发现那两神秘人的身法与古书体篇所载的《了明步》身法在步调动作上略有不同,但是意境和神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怪不得韦承有如此熟悉之感。
两种身法硬要一较高下的话,韦承感觉了明步在轻巧灵动上还要更胜一筹。
这么说来那两人难道是真正的修真者?
想到这里,韦承有些疑惑更有些失落,回想起了自己刚修炼洞玄经的时候。
按书中讲,练气及筑基期这两个境界各自分为十层,每一层都艰难异常。非大毅力与天赋者,修炼之路恐如负石登山,越往上越难突破精进。
韦承自认为自己毅力不错,至于天赋,那得拼了才知道。
洞玄经修练前需要做好导引准备,“或如射雕,侧身弯环;或举腰背,如蟾半圆。交指脑后,左旋右旋,劲手足气,出于指端”
韦承按要求生硬完成了一系列动作,虽然他自己都觉得别扭,但好在确实感觉到气息变得顺畅,四肢也轻盈了许多。
正式的修练分三步,观气-引气-固气。
观气时,“扣齿集神,合眸闭关,冥心放骸,任气还生”。
韦承被观气这步难住了。
他静心定坐,冥目内视,以心观气。按理说一炷香后应该能感受到室内有紫云之气萦绕。可韦承却什么也感受不到,只觉得周遭一片虚无。
良久,仍然如此。
无奈,韦承只得先跳过观气这步,先熟悉后续的流程。
引气时,“拥塞喉关,三咽相连,转舌漱入,咽下丹田”,固气时则要“以意引气,令声汨然,一咽三咽,再咽如前”
韦承按描述,假定自己观想出气,自鼻息经咽喉引导入丹田,随即随呼吸吐纳流转游走全身,最终再汇入丹田便初步完成。
正常来说,随着修炼越久,丹田气息越为雄厚,一息内灵力周天流转速度也越快。练气一层时丹田气旋如豆,一息内元力周天流转一次,而练气十层圆满时气旋如磨,一息可周天流转达恐怖的12次!
自打读懂古书后,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他每天很早便起身在床上打坐修炼。
尽管韦承如此坚持,如此毅力,但是很可惜,他始终卡在观气这步。
“难道我真的没有所谓的灵根吗?”很多次结束修炼后韦承都不免短暂失落,“我怕不是连练气一层都过不去…”。
韦承也尝试修炼那些功法和身法,可是没用,没有灵力打底,也一样无甚进展。至于更高级的筑基级修炼,韦承直接放弃了。
尽管修炼卡在大门外,但是韦承还是收获了意外之喜。
每天的坚持修炼下,韦承感到每天神清气爽,整个人头脑清明,精力充沛如泉涌。
就这样一过几年,韦承已经认清现实,不再幻想所谓修真,他仅把这套法门用来强身健体。
还别说,经过长期的修炼,韦承的思维心性及身体素质确实领先同龄人一档。在学习上,思维灵动活跃很容易触类旁通,加上韦承个人也足够努力,他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大学霸,其他家长眼中的‘别家孩’。
借助这种优势,韦承轻松考入了自己心仪的高等学府---新北大学,并选择了地矿研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