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悬疑帽子戏法(1 / 2)
从《看不见的客人》影厅内缓缓走出。
所有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是一幅心事重重的样子。
或是低头皱眉。
或是喃喃自语。
可以说他们一时半会真的很难从结尾处的巨大反转剧情中回过神来。
并非是什么开放式的结局。
但依旧需要一定的思考量来慢慢完善逻辑。
还有那难以企及的震撼感。
不是那么容易平复下来的。
但凡稍微回忆下。
浑身上下就像是过了一遍电似的。
毛森骨立!
要知道。
大部分悬疑片当中的反转。
就是在最后几分钟内抛出一个近乎于不切实际的答案。
强行的拉回观众就完事了。
而《看不见的客人》重在过程的推理。
通过推理过程看透人性。
期间把每种情况下的人性善与恶足够释放。
在这一点上来看。
是无比吸引人的。
“这是‘鲸落’写的第三部悬疑片,只能说对方仍然保持着极高的水准和脑洞,没什么好说呢,墙裂推荐!”
“几段推理,严丝合缝,找不到任何漏洞,这是可以和《恐怖游轮》媲美的一部作品,甚至要更强。”
“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表现形式,相当于把一个案件的各种可能性展现了出来,好像就只能跟着主角走。”
“别的不说,看到结尾,你们会发现这是神作!”
“这结局真他么绝了!”
“喜欢悬疑片的不要错过,收获满满。”
“我感觉最大的反转,不是最后贺云珍律师身份的转变,而是唐亚这个人的人设变化,他明明是心狠手辣的性格,却始终装无辜的样子,嘴里就没一句实话,虚虚实实令人根本摸不透,每次反转,都是因为说的话里面有bug被贺云珍发现,而这个bug在前述故事中是隐藏的,由挑破真相的人道出,冲击力直接加倍。”
在观影完的第一时间。
众人便开始在网上此起彼伏的推荐了起来。
效果是有。
但不算太大。
因为有‘蔚蓝海岸公司’、‘倪启军’、‘鲸落’三要素在。
这部《看不见的客人》在上映之前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再加上院线的宣传和媒体报道。
也算是十月份的一部当红作品。
所以初始阶段。
观看人数就直接爆表。
可谓场场爆满。
哪怕是排片量不算低。
可依旧供不应求起来。
“麻烦我要两张《看不见的客人》vip厅的票。”
“抱歉,已经卖完了。”
“没了?那普通厅好了。”
“额不好意思先生,也没了。”
“这么火?”
“是的,先生。”
“那明天的呢?”
“明天还有。”
“那给我看下座位图,我先选个好位置。”
“先生,就剩边缘的一个位置了。”
“.”
“《看不见的客人》这场没有票了?”
“嗯,没了。”
“下场呢?”
“也没了,您要不看看别的吧。”
“不行,我就要看这个,不是,今天一场都没了?”
“午夜场还有几个座位,您需要么?”
“行,给我来个连坐。”
“哥们卖票不?加十块钱,让我一张呗?我看你买了好多。”
“不好意思哈,我这是给全家人买的,让不了。”
“加二十成不?我就要一张。”
“真给不了,给你我们就不够了。”
“哎,好吧.”
无需等到票房成绩出来。
这种火爆的场面看上一眼就知道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
许多影评人为了蹭热度。
也是纷纷迅速的赶完了稿子发出。
:“只能说‘鲸落’这位编剧在撰写悬疑剧本方面的功底和思维相当了得,在我看来,这部《看不见的客人》完全延续了《恐怖游轮》和《活埋》的质量,没有任何的敷衍,剧情非常精彩,演员演技也一直在线,利用信息的不对等和隐藏以及叙述让每一条线和故事看起来都有理有据,叙述性诡计和本格推理精神一同存在,真的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好作品。”
:“纵观《看不见的客人》的整个故事框架,里面涉及到了欲望、背叛、复仇、谎言、猜疑、隐藏和揭示真相,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都在努力的掩盖真相,唐亚通过律师不断地寻找证据,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但事实证明,真相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逐渐发现,每个角色都可能是凶手,每个人都有可能隐瞒着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和悬疑感营造出来的紧张氛围,让人根本移不开视线,相比于剧本的细腻,导演的拍摄就像是一个陷阱,一步步引导我们去步入其中。”
:“只能说影片打破一般的逻辑思维,当唐亚一个人声明并茂、声泪俱下的讲述自己的回忆时,因为代入感,观众会自然而言相信这是真的,然而真正的谜题揭开时,回忆其实是编撰的,是为自己脱罪虚拟出来的假象,这时,我们明知上当了,却依然会因为这种戏中戏而折服。”
:“在我看来,‘鲸落’所写的悬疑三部曲不仅说明了他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更是一个天才编辑。”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悬疑电影,有着非常令人眼前一亮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多线条的叙事回忆录层层递进,抽丝剥茧,仿佛是电影中最高端的武功秘籍,能用好的都是大师级别的导演,我们都清楚,要打破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很容易,但是剪碎的素材,还需要用另外的逻辑串联起来,吊起观众的好奇心,能给观众惊喜,最终必须逻辑自洽,这一点,我真的很佩服倪启军导演,也很佩服‘鲸落’编剧,请记住,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再小的细节,都有可能是解开故事谜团的钥匙。”
影评这东西。
到底是各花入各眼。
有人认同。
有人也就会反驳。
只是喜欢的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那些不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