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危在旦夕?(1 / 2)
围攻变成夹道欢迎,数千塔亚勇士眼中尽是错愕与茫然。
赵孟启搀扶着沐化走在最前面,仿佛一对忘年交,热络地谈笑着。
伍琼带着重甲亲卫随扈在后,武器都收拢起来,只是行走时的铿锵依旧给土人极大的压迫感。
进了寨子,临近木塔时,赵孟启停下脚步,沉静着看了好一会。
沐化有些涩然,“蒙昧陋习,让殿下见笑了。”
赵孟启神情显得云淡风轻,“倒也不算什么,每个族群都有过类似的阶段,只是有些族群走得快一些,有了更加先进的文明,更为人性的习俗,在我个人来说,愿意尽可能的包容和尊重每个族群的习俗和信仰,更加愿意帮助走得慢的族群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毕竟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太过落伍最终难逃消亡。”
话里的意思,沐化还是听得出来的,塔亚族要么接受‘帮助’,要么只有消亡。
“殿下胸怀宽广,乃天下万民之福,只是突然间把祖先遗留全都抛弃,那又何尝不是消亡呢?”
这是要讨价还价了。
赵孟启笑了,诚恳道,“大祭首的顾虑不无道理,每个族群都应该有自己的根,我们汉人也尤为崇敬先祖,不过进步并非是抛弃,而是新陈代谢,这是天地间普遍存在且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当然,其中该如何取舍选择,还是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我只是提供帮助而已。”
“只要归化于朝廷统治,你们依然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祭祀自己的神灵与祖先,而朝廷可以向你们提供更高效的生产技术,更先进的器具,使你们粮食物资更加充裕,能够繁衍更多人口,也能给你们提供保障建康的医疗,开启灵智的教育,平和安详的环境,甚至在很长时间内免除你们的税赋。”
在赵孟启看来,一个连文字都没有的民族,其实很容易被融合,并非一定要靠杀戮来达成目的。
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民族意识,甚至于对更高文明有种天然向往,所以只要手段柔和,根本不用担心会出现什么抗拒。
这其实也是汉文化极为擅长的事,华夏民族本来就是通过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漫长的时间,付出较大的成本。
所以对于有些过于野蛮的族群,就未必值得使用这个方式了。
沐化权衡着赵孟启给出的条件,缓缓问道,“那,我族能为殿下,为朝廷做些什么?”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沐化或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懂得这个道理,燕王承诺付出这么多好处,还免除塔亚族的税赋,那塔亚族也得给出相对应的东西作为交换。
“简单。”赵孟启淡淡一笑,看了看周围的塔亚勇士,“兵役,我需要塔亚族提供优质的兵源,不过大祭首也不用担心自己族人会沦为消耗品,我对麾下军人都会一视同仁,给与优良的武器装备,提供充沛的后勤保障,日常会有军饷,作战会有犒赏,立功会有褒奖,战伤会有治疗和补助,阵亡会有抚恤和祭奠,绝对会比狩猎收获要多得多。”
也许塔亚族人如今都是自给自足,连商业和货币都没有,但赵孟启会把这些都带来的,相信没有人能拒绝更好的生活。
对沐化来说,塔亚族男人本就崇尚战斗,以猎取敌人首级为荣耀,从军打仗正是乐得其所,而且也能减少甚至完全消弭内部征伐。
随后,沐化与赵孟启在密密麻麻的人头前又详细交流了好一阵子,然后达成了初步共识。
进入公廨后,分宾主而坐,接下来便是沐化负责说服族人,而赵孟启只是笑着旁观。
过程中难免有许多异见和争执,只是每每看到站在赵孟启身后,犹如巨灵神一样的伍琼,以及几十名威武的甲士,反对者的气势便越发低落。
最终在大祭首的利害剖析与苦口婆心中,绝大部分部落的头长选择了归顺。
毕竟燕王在明面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基本没有改变他们内部格局,总的来说是利远大于弊。
在大祭首的指导下,各部头长一一向赵孟启参拜,于祖灵面前宣誓效忠。
事情进展的比预想中还要顺利百倍,心情大好的赵孟启也批发出了大量官爵,沐化甚至得到了一个宣奉大夫的正三品高封。
也不只是个名头,如告身印信、官服配饰、俸禄恩赏之类该有的都有,毕竟宋朝不像某大清那样抠门,连官服都要自备。
得花点钱,但总得来说也算是惠而不费,可预见的收益肯定比这要高,作为上位者,抠门是没有前途的。
……………………
九月初十,鹿城。
大约是箭矢真的紧缺了,宋军的防御力度严重下降,部族军很是轻松就靠近到了护城河边。
受限于人力,鹿城的护城河挖得多少有些敷衍,深不过八尺,宽不到两丈,距离城墙也就三丈多点。
挖出的泥土大部分用于码头,另一些就夯堆在内侧河岸,修了一道七尺高的羊马墙,比寻常羊马墙高了两尺,也算是一种弥补措施。
见部族军近在咫尺,宋军终于开始探头发弩,同时射出了数百支弩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