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琼剧学院(1 / 2)
林娇娇自从上次在茶楼被痛骂之后,心中满是愧疚:东方琼剧团的确养育了他们、培养了他们。
虽然后面李东明各种痛骂琼剧团赶尽杀绝,但是林娇娇心中非常清楚地知道:是他们亏了心,对不住琼剧团!
现在,虽然黄东华不介意,但她始终感觉,无法直视张沈年和黄思梅。
黄东华闻言依旧笑得憨憨:“没事,之前年哥和梅姐姐都说过,让我有机会多帮帮带你们,都是一个剧团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说不准以后老了,咱们还得回剧团养老去哈哈哈!”
林娇娇鼻子一酸,哽咽着道:“那怎么行?……这……怎么好意思?”
黄东华大手一挥就拍板:“就这么说定了!对了,这是我的手机号,你记一记,以后有新品,我给你发飞讯,你再把需要的品类、数量发飞讯给我就行。”
回家的路上,林娇娇哭红了眼睛,李东明却大为恼火:“什么好心?我看是对你贼心不死才是!东方琼剧团能这么好心?”
林娇娇直呼他不可理喻,两人又大吵了一架,吓得孩子哇哇大哭。
两人虽然钱是赚到了,但是每一日都过得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吵到最后,林娇娇选择了和李东明分道扬镳。
在黄东华不计前嫌的帮助下,林娇娇的摊位日渐平稳上升,生意步步高升。
为争一口气的李东明,则左右碰壁,咬牙想着有朝一日超越黄东华、张沈年。
执着本是好事,但固执地坚守错误的东西,会把人引进死胡同里。
李东明偏执的个性,加上想当人上人心切,在一些本地“生意母”的带领下,开始转战海产品,一开始赚得满钵满盘,但是很快因为囤货过猛,又遇上鱼产品价格暴跌,一夜回到解放前。
对于自己的败北,李东明把责任全都归咎给东方琼剧团,每日骂骂咧咧,以酒消愁。
他的生活,东方琼剧团不会主动关注,他的未来,张沈年和黄思梅也不会想去负责和帮扶。
*
黄思梅的农产蒸蒸日上,黎锦文化公司的服装和周边也蓬勃发展。但是经过一九九九年文化节大肆宣传地琼剧,依旧难掩颓势,1992年时han省专业琼剧团共18个,业余琼剧团多达8多个;可到了22年,海岛的省国办琼剧团仅剩7个,业余琼剧团加上坚守三代人的东方琼剧团也仅仅十几个。
蒙华香辗转各个票友团,看着票友团里,白发多于黑发团,急得两鬓白发新增不少。
黄思梅为了帮她分担,在东方幼儿园新增了“幼儿戏曲班”,又马不停蹄地开设了东方少年琼剧班,希望能招到多一些学员,为琼剧的未来培养一些新的接班人。
只是,来者寥寥。
能坚持留下学习的,更是少之又少。
*
二零零三年,谷雨。
张沈年和黄思梅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但是,黄思梅总想着,为琼剧再多做点事情:“阿年,我看阿妈这几年身体每况愈下,一提琼剧就急,我心里也不好受。”
张沈年到底是男人,心没她这么细:“她呀,就是操心太多!你看她一直拉着文轩和文倩唱戏,咱不也没阻拦吗?她愁啥?东方剧团虽然演出锐减,但也没有像其他剧团一样解散不是?……”
黄思梅一跺脚:“你呀!不懂她的心!咱们东方剧团现在靠什么在支撑?她心里愁的正是这一点——咱们能支撑,其他剧团呢?这两年,其他剧团走的走、散的散,除了省剧团、市剧团,民间业余剧团几乎被团灭了!照此发展下去,不出十年,琼剧该成为传说、成为博物馆的文物了……”
张沈年挠头,拍了拍日渐合并的八块腹肌:“时代在进步,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已成大趋势,咱们也无能为力啊!”
这话一出,气得黄思梅拍了他一巴掌:“谁说咱们无能为力的?什么都没做就开始想退路,这是琼剧里唱的‘懦弱无能的仕子所为’咱们现在生活好了,得急着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好好好!夫人请示下,需要小生做什么?小生必定肝脑涂地、赴汤蹈火、死而后已……”张沈年连忙起身作揖,一副对老婆言听计从的模样。
被他逗笑,黄思梅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倒也不用赴汤蹈火,但是咱们不能袖手旁观,我想着咱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琼剧都靠的是师徒学习、剧团带教,有没有可能,把琼剧变成一门学问,成立学院,推动琼剧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你想呀,这唱歌的有音乐学院、演戏的有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咱们琼剧为什么就不能有学院呢?”
妻奴张沈年,对妻子的所有决定都是举收双手双脚赞成:“太太所言极是!只是这学院一开,课程设计、内容教学、招生招老师,那都是事……”
黄思梅眉毛一挑:“哼!老祖宗说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咱们若是想做,有的是千百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是不想做,有的是千万个理由和借口。”
张沈年见妻子动怒,连连打哈哈,表示自己坚决服从妻子的领导、严格执行妻子的命令,绝不敢说个二字。
两人商议一番后,再次找到了时任海岛文化局局长的李鸿鹏。这五年来,张沈年和黄思梅文化节赞助,东方琼剧团依旧全力支持,但是其中的琼剧“插播”内容越来越少。
为了让琼剧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这两年,黄思梅还特别赞助“海岛琼剧大赛”单元环节,作为文化节的补充。
只是再怎么力挽狂澜,琼剧的声音依旧越来越小,就连每月的票友会现场,来的票友也变得稀稀拉拉。
不但如此,如今连剧团的数量也在急剧地减少。
至于好的琼剧演员,更是凤毛麟角。
今年来,到东方琼剧团挖角的络绎不绝,有些个体剧团,为了接一些商演,甚至重金挖角。
比如刘光伟和吴琳琳这样的后起之秀,都遇到过“万元月薪”挖角的情形。
刘光伟曾腼腆地道:“若非东方琼剧团比这个收入高,我是真的很难不心动!”
吴琳琳气得敲了他脑门一把:“咱们留在东方琼剧团,可不是因为这里的收入高!而是因为这里年哥和梅姐姐待咱们好,因为阿奶就是咱们的亲阿奶!”
抱着脑袋鼠窜,刘光伟连连求饶:“知道啦!吴女侠!你说过的嘛,就算是要饭,也要留在东方琼剧团!这是咱们的伟大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