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过河拆桥(2 / 2)
黄思梅和张沈年都想体面立场,李东明和林娇娇却杀了他们一个猝不及防:他们单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私底下找俄贤村村民,提高价格抢购土货。
不仅如此,他们还压低价格出货做批发,抢走了张沈年手头的所有批发合作商。
甚至于,李东明和林娇娇,还分头行动,绞杀安分守己的黄东华,鲸吞他的生意量。
黄思梅辗转难寐,如烈火烹油。
张沈年却早有预见,一封封信雪花般飞来安抚太太,一边告诉黄东华稳住阵脚,扎根第三市场,做好精品化的服务,优化现有的进货和销售流程:“从前咱们只有简单粗暴地收货、售货,如今正好停下步伐,好好思考,未来的土货进城增长思路在哪!”
黄东华给张沈年和黄思梅都回了信,承诺自己不忘初心,会为东方琼剧团守好三亚的摆摊市场,为剧团工作二十年。
这让张沈年和黄思梅无比感动。
东方琼剧团收留了不少家庭贫困的小孩,不仅仅是穿衣吃饭,从剧团启蒙,到义务教育的费用,都在承担。
蒙华香因为张沈年憾失大学资格,还鼓励每一个孩子考大学,并承诺大学费用全部由琼剧团承担。
在俄贤村,能供小孩读完初中的人家,屈指可数。琼剧团能有这样的福利,一般人家想都不敢想。
虽然很多人都口头承诺过,出师后要为剧团工作二十年。
但是,这些年,有人成家立业后离开剧团,也有人转团海口、文昌、定安,蒙华香都从阻拦。
如今,黄东华主动信守承诺,让夫妻两无限唏嘘:有人乍富狂欢,便忘了前恩旧情;有人安贫守矩,依然心怀感恩。
*
黄东华很听话,基本上张沈年指哪打哪,在张沈年的指导下,他引入东北大米、泰国香米,又把土货的包装和规格都提了一个档次,从村里精选产品,以质取胜;为批发市场提供“优质精选”只做高端货,竟也硬生生走出了一条“半批发、半精品市场”的独特道路。
张沈年在黄东华稳定下来后,买下了三个店面,扎根第三市场。
黄东华的执行力非常到位,按照张沈年的指示,在第三市场接连开了三家店,基本承包了第三市场各个细分品类的生意。
黄东华还按照指示,从剧团带了几个老实可靠的后生出来,不过这一次,黄东华不顾黄思梅的反对,要求他们必须签下“合同”,才肯带人去三亚。
张沈年和黄思梅却依旧告诉这些后生:“来去随意,请君自便”。
生活是个顽皮的孩子。有时,你丧心病狂地想要,它就是不给你;当你低头专注于眼前的苟且时,它却会猝不及防地给你惊喜。
林娇娇和李东明第一市场的生意,在赶走黄东华之后,风生水起了一段时间。
但是很快,因为他们提高了成本价、又降低了销售价格,利润越来越小。
加上两人从小在戏团,十指未沾洋葱水,对于瓜果蔬菜和海产品,都没有很好的判断力,村里有人浑水摸鱼,常常好坏参半就卖给他们,埋下了隐患。
只能说,命运给予的每样馈赠,都暗中标注了价格。
李东明和林娇娇以非常规的低价竞争暂时赢得了市场,长期必然会对自己的生意产生巨大的影响。
*
黄思梅面对李东明和林娇娇的步步紧逼,不得不重新去找新的土货资源。只是她如今不但要管茶楼生意、土地开荒,还要负责剧团演出剧本的改编,再跑十里八乡找土货,显得无比疲惫。更重要的是,所有土货在运输过程中,要转运到俄贤村再送去三亚,都会有消耗,比如瓜果磕碰变次品、海产品新鲜度下降等等。
这一变化,让黄思梅无比头疼。
蒙华香见媳妇如此辛苦,不由得暗骂儿子这个猴孙崽该打,若非他捅破天欠下银行的巨款,媳妇何必如此操劳?心疼之余,老团长豪情万丈站了出来:“阿梅,今日起,你只管放心出去收土货!家里开荒和茶楼,我来接管!”
婆婆如今已经年过六旬,虽然身姿依旧挺拔,但让她操劳,黄思梅心里过意不去。
蒙华香却是眉梢一吊,威严起势:“我虽不如母亲武能上阵杀敌、文能重彩演戏,但好歹也是堂堂一团之长!就茶楼这个活,我把它当剧团十里八乡巡演一样去规划就好!”
一开始,黄思梅十分担心婆婆累倒,更担心茶楼生意受到影响。
没想到,蒙华香管起茶楼采买和经营,竟井井有条,更甚至,因为和剧团老前辈们多年的默契,他们配合起来,比黄思梅还要丝滑。
黄思梅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卸下了开荒和茶楼经营的担子,她白天外出收购土货,晚上回家做账本、改编琼剧剧本,游刃有余。
就是苦了张文轩和张文倩,常常还在练功,就看着母亲形色匆匆出门,等到日落西山,他们都熬不住睡了过去,还没能等到母亲回来。
好在如今琼剧团有幼儿园,张文倩每天在幼儿园乐不思蜀,上了小学的张文轩,每日回家也有家庭作业,倒是不至于眼巴巴地等着母亲。
蒙华香每天在饭桌上,都不忘给孙儿孙女说媳妇的好:“你们的妈妈,很伟大,她为了守住我们东方琼剧团,早出晚归,奋斗不息!这是一种为了梦想而执着的精神,你们要以她为榜样!”
餐桌上,琼剧团的人哈哈大笑,纷纷表示,蒙华香对媳妇比女儿还好,倒是显得张沈年像是入赘一般——明明勇敢下海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是张沈年,可蒙华香把所有功劳都给了媳妇。
蒙华香每每摇头苦笑:“我这个儿子呀!没有他媳妇镇住他,会飘到天上!”
想到他欠下的一身债,蒙华香又是长长的一声叹气。